2023年11月16日读书笔记

2023-11-16  本文已影响0人  龙套哥萨克海龙

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507小时,第2438日

阅读《孔子大历史》

孔子离开卫国,想去的地方是宋国,那是他祖先的故里,他57岁了,可能有落叶归根的想法,回那个他还没有到过的故乡。

这样七分八拆,还有一些商人没有着落,生活也不好过,就在列国间做起了生意。商人以前统治中原,对各地的情况比较熟悉,又见过大世面,生意做得好。今天做买卖的“商人”这个词,就是从这些商人来的。到春秋的时候,这些商人的商会总部可能设在郑国。他们和郑国国君世代都有协议:商人不干涉郑国的政局,郑国国君、贵族也不能给商人强行摊派。春秋时郑国的位置在中原中央,做生意比较方便。

相比之下,他在鲁、卫、齐真是过得很幸福,但他对卫灵公、齐景公和三桓的批评言论也最多,对最冷漠的宋和郑,倒不敢说什么,只能借“郑声”说两句酸溜溜、不明不白的话,含沙射影一下。除了子产,孔子没法对七穆再发表什么意见。

在西周的时候,周王朝势力一度比较强大,把势力推进到淮河两岸,比陈、蔡更南边一点,在那里分封了江、息、弦、黄、六、蓼等诸侯国,有些是周人宗室,有些是异姓。但一百多年前楚国强大起来,逐渐向北扩张,这些小国都被蚕食吞并了,剩下的还是陈、蔡两个老牌诸侯国。从那时起,陈、蔡一直生活在楚国的影响之下,政治上是楚国的附庸。这两国发生内乱,楚国都要履行宗主的义务,出兵帮助平叛。

到了陈国,境遇和之前的宋、郑大不一样。这里的人对孔子很热情,陈国的“司城贞子”主动做主,邀请孔子师徒住到自己家里。

孔子这时在陈国,听说了很多战事的细节,这对他影响很大。那时中原诸侯的战争没这么残酷,国家的军事动员能力没这么强大,而南方被视为蛮夷的楚国,却有这么惊人的战争实力,可以从地图上轻易抹掉一个国家,一个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周人诸侯国!

东方联盟和晋国赵简子的战争正在升级,齐、卫、鲁三国联军西渡黄河,联络狄人部族一起攻入晋国,支援范氏、中行氏两家叛乱者。这轮攻势非常顺利,晋军被连续击败,东方联盟和范、中行两家在河北的控制区显著扩大了。这时的孔子,却决定回到北方。他公开的说法是,陈国正在受到吴军的威胁,而且想家了,想到老家那些年轻的学生没人指导,学业怕早都荒废了。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的下半年,孔子带着弟子踏上了北归之路。

他离开卫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不是曲阜城内贵族城区的家,而是老家陬邑,母亲的颜家庄。他大概想回到童年的天真和简单,忘掉成年后的一切纠纷。要没有那次停棺认祖,他一辈子就是颜家庄一个憨厚朴实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没有这些追求与梦想、希冀与绝望。

陬邑,他年轻时千方百计想挣脱的贫贱之乡,到衰老时却发现,这里才是自己逃避扰攘的角落,他这次试图逃避的,正是成年后的自己。

只有当权者新老交替,不稳定的时候,才会想起孔子来。到这种当口,他们才会觉得“道德”有用:要死的担心接班人不孝,妄改自己的路线;刚上台的怕别人不听话,只好提倡尊卑道德。孔子上次掌权,也是这么个契机。

孔子反对搞成文法。想在成文法条里面体现孔子的思想,那就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现代学术界称唐宋以来的这个变化为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可惜他们没想到,孔子一直反对制定法律。

在战国以前,贵族有全权处置农民;贵族之间有什么官司,朝廷也尽量在习惯的范围内处理,这是孔子学说的社会基础。战国的国君把贵族都消灭了,靠文官来管理国家,这些文官只是国君的雇员,不是老百姓和土地的主人,所以国君最担心这些人贪污受贿,这就要颁布统一的法条,不给文官们自由裁量的空间,防止他们借机受贿。还要有一套机构来监督这些文官。这是中国法制产生的基础,孔子还没法想象。

庄子比孔子晚一百多年,他也是淮北这一带人,他对孔子的嘲讽和这些隐士们一样,而且篇幅更大了。淮北地区出道家人物,似乎成了风气。孔子师徒觉得委屈,其实他们不理解,隐士们最关注孔子。

等孔子精神舒展点,终于答应让子贡出去,找楚昭王救助。楚昭王听说,忙派兵来赶走了蔡国人,把孔子一行接到了自己的前线驻地。蔡国人围得死死的,谁都出不去,子贡怎么就能出去找救兵呢?很简单,因为子贡是生意人,有钱,也知道怎么用钱。孔子和那些弟子,整天以“道”自居,未必能想到,就是想到了,也拉不下脸来做,而且也掏不出钱来。

老年孔子几次最迷茫、最需要人安慰的时候,出现在他身边的,都是子贡,一直到他离世的那天。孔子去世后,能够维持住孔门团队,建立起儒家学派,主要是子贡的功劳。他的个性、追求几乎和孔子完全不同,但两者综合起来,才缔造了儒家。

跟吴、楚人打过交道之后,孔子发现,这些所谓“夷狄”国家,往往比中原国家还有规矩,因为吴、楚的王比中原的君王们有权威,贵族们不敢自行其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