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与智能读书宇宙探索

意识是多余的吗?——《穿越平行宇宙》笔记

2018-01-27  本文已影响41人  梅拉

万维钢老师讲泰格马克的《生命3.0》时说,意识可能只是进化的多余产物。大脑进化出智能,使人类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和生存繁衍,而意识只是伴随智能的副产物。

剥离了智能,意识可能只剩下情感。情感能让我们趋利避害,恐惧会激发我们的战或逃反应,提高我们的生存几率。而其实战或逃反应只需要激素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恐惧这种情感反应,所以恐惧和其他情感也是进化的副产物。

但是决策和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左脑的理性智能只擅长编故事圆谎,真正让人做出决策的,是人的情感好恶。所以,到底它是可有可无,还是至关重要呢?

—1—

爱因斯坦说,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情就是它竟然是可以理解的。

泰格马克说,理解宇宙需要物理学+认知科学。一方面,因为宇宙是数学的,所以宇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宇宙真的等于数学结构,那既然我们能够理解数学,也就应该能够理解宇宙。另一方面,我们是可以理解数学的,这是为什么呢?

杰夫·霍金斯在《智能时代》中说道,这个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层级结构模式的,并且它们以空间和时间序列的模式进入我们的感官。而我们的大脑皮层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与这个世界有同样的层级结构模式,所以也能够理解这些模式,并且能够利用深层神经网络“学习”这些模式。所以我们是可以理解这个世界的。

—2—

我们能够理解这个世界,自然也就能理解作为这个世界一部分的自己。

意识和自我意识

泰格马克说,人是宇宙这个数学结构中的“自知子结构”。我们并不能了解实在世界,我们了解的只是自己头脑中对外部世界的实在模型。因为我们对世界的实在模型也包含了对自己的模型,所以我们不仅有“意识”,还有“自我意识”。

客体关系理论也说,婴儿一开始是分不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他以为自己和这个世界是一体的;然而随着意识到乳房和母亲不是时时刻刻都符合自己的意愿,不受自己的控制,他才渐渐意识到了外部客体和自体客体的区别。自我意识的出现,只需要为自己和这个世界画一条边界而已,而这个物理边界是本来就存在的。

从这个角度说,只要是能够理解这个世界的东西,就能够有自我意识,因为它同样与这个世界存在边界。比如计算机。

—3—

那为什么我们会认为自我意识不只是肉体,还有精神,甚至有灵魂呢?那有没有佛学中所说的,那个内观自我的观察者呢?它是不是自我之外的东西,比如灵魂或者世界精神呢?

泰格马克说,如果存在一个观察者在内观自我,那谁又在观察这个观察者呢?这样想会陷入一个无穷后退的循环中,不如勿增实体。内观自我的观察者,就是自我本身,或者说就是思维加工过程在加工内部思维。

因为我们大脑的不同部分之间也会相互沟通,对神经元的虚拟刺激甚至能够让大脑产生真实的幻觉。我们的思维能够对外部世界的输入进行加工,也能够对大脑的内部加工过程信息进行加工。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觉,比如红色、香味,而我们对自己的内部加工过程的感觉,可能就是心智、精神或者灵魂。

所以“自我意识”真的只是一个为了加工外部世界而产生的进化副产品而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