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对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改观了
NCDA(美国生涯发展学会)国际生涯规划师认证班的第一天,授课的是来自辅仁大学的邬荣霖老师,这是NCDA最高级别生涯发展总教练(CDM),我很期待这样的重量级的老师会如何刷新我的认知。
毕竟,职业生涯规划在现自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了,古典的新精英这两年快速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职业规划师,身边也见到不同认证机构出来的生涯导师,也有许多高校老师加入了这个行列。
听过一些生涯规划的课程,也做过很多测试,除了盖洛普优势识别器,没有哪一个是快速吸引我的。尤其是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这几乎是我最早接触,却也最无感的一个测试。
无感来自于三个方面:
1、测试中的岗位名称脱离于现代、日常,无共鸣感
2、报告结论类似于许多测评报告,太过典型性、概括
3、一些讲者用针对孩子的霍兰德岛测试做讲述,不适合成人
以往做测试的时候(真的做过不少免费的),见到报告页面显示一定要在专业施测人员的指导下使用,我都不以为然。今天才感受到,一个未经深入思考、探究的概念极有可能带来很深的误解。
而今天的改观来自于几个方面:
多元视角的开启
在讲解工具前,老师前置引入了理论框架的介绍,这个视角开启了我对自我探索更结构化的认识,我们需要从更多元的维度来看待职业选择,一个选择背后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所以如果只是单纯的要一个答案,而不是借工作进行自我探索,就很容易带来两种情况:要么立刻把自己整个对号入座,要么不假思索的质疑。这也是我犯过的错。
把测试当作一个启发自我探索的工具,这时候再去回顾职业测试的结论,能得到的东西就完全不同了。
小组交流的启示
这两年参加很多学习,效果都远超早年在工作中参加的培训。这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决定一堂课的效果,一部分在老师,大部分在自己以及学员。
讨论式的学习是内化最好的,而且能够带来许多新的观点和启发。每一次课堂上,能从小伙伴的故事分享里感受到非常多精彩的发现。
正如今天互动环节,我们针对现代岗位进行职业代码分析,每个人都有许多不同的理解,这背后其实包含了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喜好、能力、理解,同样的岗位带个人是完全不同的感知。
往后,如何应用霍兰德职业测试呢?
测试的结果,意味着一个可探寻的线索。当对自己无从分析、无从下手的时候,借助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提供了一个探索的切入点。
每个人都必须顺流而下的进一步思考、回顾、感受,自己每个举动背后的“因”。是什么样的观念和动机?是什么样的兴趣?是什么样的能力?
我的测试结果出来,有一部分像,也有一部分不像,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实际上,自己未必会从事报告权重最高领域的那些岗位。理由在于,当从更多元的角度看到了倾向产生的原因,以及报告未呈现出的影响因素,结论就不是决断了,而是综合价值观、性格、信念、兴趣、才干等等做出决定。
若想要做出正确的决定,深入的探索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当然,这一步,走或不走,如何走,也更加因人而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