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2 曼昆 《微观经济学》
计划宏观看完看微观的,但中间去了大连,看了《principle》,听了MOOC一个数据库的课,扫了一本《投资中最简单的事》,耽搁了大概2-3周,不过看完宏观再看微观很轻松,感觉内容很软,基本在扫。
大概7月2日开始,平均每天不到2小时,共15小时左右。
part 1 导言
chapter 1 经济学十大原理:
----------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5.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前7条主要在微观经济学里论述,后面3条都在宏观经济里。宏观更抽象大学时应该更喜欢微观的,但是现在觉得宏观更有趣,根据INTJ型人的特征,可能觉得更有趣是因为喜欢那个抽象的提取转换建模的思考过程吧。
chapter 2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这节主要讲要培养一些科学的思考和思维习惯,比如观察,理论,进一步观察,建立假设,建立模型等主要有如下3个知识点,1.经济的循环流量图,更多用在宏观部分;2.生产可能性边界,同样的道理可以适用于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宏微观都有涉及;3.需求曲线的移动,这里主要分清a.沿着曲线的变动和b.曲线自身的移动本身意义的区别与适用场景的区别,以及c.斜率的意义,水平表示完全弹性,垂直表示刚需
chapter 3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这节阐述了贸易的好处的数学原理:贸易存在的价值是让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更具有比较优势(机会成本更小)的生产活动,并与其他生产该物品或服务机会成本更高的人,在两个人机会成本之间的价格上达成交易。使整个经济的效率达到最高。
part 2 市场如何运行
chapter 4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这节主要讲了供需曲线:
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
收入(低档物品随收入降低增多)/相关物品价格(替代品VS互补品)/爱好/预期/买者数量等原因造成曲线整体移动,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卖者数量等造成供给曲线整体移动
二者相交点为均衡点,高于均衡价格造成过程,低于造成短缺
分析均衡变动1.确定影响的是需求还是供给曲线;2.确定曲线移动方向;3.比较新旧平衡点
chapter 5 弹性及其应用
中点法计算弹性(两点的差值/两点的中点值)
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的下半段(价格低,数量高)时缺乏弹性,上半段(价格高,数量低)则富有弹性
应用:小麦亩产量增加,对农民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小麦需求是刚性的,需求曲线接近垂直,供给曲线的小幅右移会并不会引起需求的大幅增加,但会引起价格的大幅下降,最终平衡点下的面积减小。类似的原因,禁毒影响的是供给曲线,在短期内由于刚性需求,供给左移会时贩毒者收入增加,进而激励贩毒(但长期更可能正收益啊?),所以批评者认为应该更多投入到教育上,影响需求曲线左移。
chapter 6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价格控制:价格上限在均衡价格之下时,引起短缺,导致需要在超额买者中进行配给,配给的依据可能是时间,也可能是权利,但总之最后收益的都会是更有钱或有权的人;价格下限在均衡价格之上时,引起过剩,导致了更激烈的竞争与资源浪费。
税收:税收等于在供需曲线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最终会由缺乏弹性的一方承担。告诉我们不要做没弹性的那一方,要一直给自己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可能性。
part 3 市场和福利
chapter 7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福利经济学:市场上的供求均衡可以最大化买者和卖者得到的总利益。福利经济学衡量的是整个经济中的剩余最大化,而非某个群体的利益。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的量-其生产成本
价格上升/下降会增加供给/增加需求,因此在原来的生产者/消费者剩余增大的同时增加新的剩余。
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有效率的市场使总剩余最大化。
chapter 8 赋税的代价
这节就3张图,分别说明1.税收导致总剩余由消费者剩余ABC+生产者剩余DEF变成了消费者剩余A+生产剩余F+税收收入BD,产生了CE三角形的无谓损失;
2.供给和需求的弹性越大,无谓损失越大:
3.税收规模越大,无谓损失越大,而税收收入却先增大后减小(拉弗曲线)。且实际上由于无谓损失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在同时增大而税收收入的长和宽反向变化,因此无谓损失的增大速度快与税收收入。总之经济学就在花样强调给市场自由。
chapter 9 应用:国际贸易
对于出口国:需求增加,价格上升到世界价格水平,国内卖者剩余由C变为C+B+D受益,而买者剩余由A+B变为A受损。国家整体受益。对进口国则相反但国家整体也受益。而关税则引起DF的无谓损失。
限制贸易的观点通常由:工作岗位论,国家安全论,幼稚产业论,不公平竞争论,作为讨价还价筹码论等。
part 4 公共部门经济学
chapter 10 外部性
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并对这种影响既不付报酬又不得报酬的活动时,就产生了外部性(externality)。分为产生好影响的正外部性与坏影响的负外部性。在市场均衡时如果有外部性存在,则均衡没有实现社会总利益最大化,社会无效率。
负外部性的典型例子是生产时产生的环境污染,它的实际成本高于供求曲线均衡时的成本,因此最优平衡点应该在供给曲线左移后的与需求曲线的交点。
正外部性的典型例子时教育,教育提高生产力的同时给了我们更理性更礼貌总之更好的社会氛围,等于需求曲线右移。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主要有:管制,矫正税与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chapter 11 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
这章很蠢,我无法对二者的区别形成合理的逻辑认知,因此看完还是无法很好地进行区分。同时不知道这样的区分意义在哪儿。
chapter 12 税制的设计
简单讲了下美国的税制,同时引出了税收的管理负担,税收漏洞之类的概念。
part 5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
下面几章分别讲四种市场结构:首先,看市场上有几家企业,当只有一家企业时为垄断(垄断利润,无谓损失),有几家时为寡头(产品相似或相同,高市场集中度,博弈论,合作与利己之间的冲突),有许多企业时,则看这些企业的产品是否有差异,如无差异则为竞争市场(买的东西完全一样,经济利润为0,五金店),有差异为垄断竞争(文化产品,游戏,书,钢琴课,衣服,点心等):
chapter 13 生产成本
1. 经济学家眼中的成本包含了生产者为此失去的机会成本,因此包含了显性+隐性成本,而会计只关注账面上的数字流动,因此只有显性成本。因此经济利润总是小于会计利润。
2. 总生产曲线与总成本曲线:边际生产量是递减的,随着工人的增加,人均生产率逐渐下降,生产总是越来越没效率的(实际上会先增加后降低),因此同样单位的总成本,能够产生的产出越来越少。
3. 衡量成本的指标: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
4. 成本曲线:ATC=AFC+AVC,随着产量增加,总量一定的固定成本摊到越来越多的产量上,则均值不断减小。而可变成本则随着产量增加自然增加。ATC则在初期下降,随后上升。边际成本MC逐渐增加,即总生产曲线越来平滑(越往后,雇佣一个工人产生的价值越小),总成本曲线越来越陡峭。在MC会与ATC在ATC的最低点相交,这个位置对应的生产规模为有效规模。因为只要边际成本MC还小于ATC,则增加产量会进一步缩小ATC,而在MC>ATC时,增加产量会提高ATC,因此会固定在MC=ATC的位置,也就是ATC的最低点。
5. 在实际中的成本曲线:生产效率随员工增加会先上升后下降,即可变成本AVC开始处于高位而非0点,随着初始工人增加并相互配合产生流水线的效果,AVC相比初始高点出现下降,然后才开始上升。因此ATC=AFC+AVC开始大幅下降因为AFC和AVC都在下降,随后AVC开始上升,但是上升幅度小于AFC的下降幅度,因此ATC继续下降。直到二者相互抵消ATC达到最小值,且在此处与MC相交,确定有效规模。随后AVC的上升幅度>AFC的下降幅度,ATC开始上升。如下图:
6.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大概就是说随着小厂扩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ATC,但是随着进一步变大,又变得臃肿,产生规模不经济效应,升高了ATC。
chapter 14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1. 完全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卖者提供的产品大体相同,可以相互取代;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
2. 价格接受者:因为完全竞争,因此每个卖者没有任何定价权,只能接受市场价格。
3. 收益:因为是价格接受者,所以不论生产多少产品,都只能以市场价售出,所以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都等于物品价格。
4. 利润最大化曲线:当边际成本<边际利润时,增加产量增加利润,企业增产;当边际成本>边际利润时,增加产量减少利润,企业减产;故当边际成本MC=边际利润MR时,企业达到最大化利润的产量水平。如下图。MC与ATC的交点时成本最低点,此时虽然成本最低,但继续提高产量时,利润的增加幅度大于成本的增加幅度,即MR仍位于MC上方,虽然ATC有所增加但仍然有利可图,直到达到MC=MR。而MR=AR=P,所以MC=P,即边际成本等于价格时,利润最大化(但并不稳定,后面将会讲到):
5. 短期中,企业暂停/继续营业:当可变成本>总利润时,企业停止营业,损失利润,但节省了可变成本,仍需支付固定成本,即VC>TR,即VC/Q>TR/Q,即AVC>P。也就是说在短期中,企业根据价格与平均可变成本的相对大小决定是否继续生产,如下图:
6. 长期中,企业退出/进入市场:当总收入大于总成本时,企业进入市场,即TR>TC,即TR/Q>TC/Q,即P>ATC则进入,反之P<ATC则退出,如下图:
7. 利润示意图:利润=TR-TC=(TR/Q-TC/Q)*Q=(P-ATC)*Q,如下图:
8. 完全竞争市场短期与长期的供给曲线与供需变化:短期中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但在长期中,由于企业可以自由进出市场,如上图,有利润时,有人进入,有亏损时,有人退出,最终价格将总是稳定在MC=ATC=P(也就是说每卖出一件物品的收益P,与其成本MC,ATC相等,企业零利润)的线上,因此供给是完全弹性的,也就是说不管增产减产,都是这个价,如下图:
9. 若企业利润为零,为什么他们要留在市场上:此处利润是经济利润而非会计利润,也就是减去了机会成本的剩余利润,实际上他们赚取了机会成本部分带来的利润。
chapter 15 垄断
1. 概念:竞争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而垄断企业则是价格的制定者。垄断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进入壁垒,成因如垄断资源,政府管制,自然垄断(规模经济,市场中一个供给者能够以最低的价格提供服务,多一个则两人成本都增加,因此对未入局者不具吸引力)等。
2. 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不同于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平水平的,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即该市场的需求曲线,也就是一条正常的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3. 垄断者边际收益曲线:因为需求曲线的走向,导致垄断者的提价空间有限,因为每单位价格升高对应一定的销量下降,而每单位销量的上升必定导致所有单位的物品的价格的下降(产量效应VS价格效应)。因为平均收益=TR/Q=P=价格,而第N单位销量上升带来的MR=该单位带来的R,减去因为降价导致的N-1单位销量的R1的减少,所以MR总是小于P:
4. 垄断企业利润最大化:☆1:ATC=MC,最小ATC,但MC仍在MR下方,继续增产到A点:MC=MR,利润最大化,此时P为B点对应价格,在竞争市场上,价格则为A点价格,矩形阴影是垄断利润,三角形阴影为因产量小于效率产量造成的无谓损失
5. 价格歧视:企业以不同的价格把同一种物品卖给不同的顾客,尽管对两个顾客的生产成本是相同的,是垄断者的一种理性策略,因增加了生产者剩余而产生了更高的社会福利,如儿童老人更低价的电影票,公务舱机票,折扣券,数量折扣等(如下图,用低于垄断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挽回无谓损失部分)。
chapter 16 垄断竞争
1. 短期中的垄断竞争企业:因为具有一定的垄断特征,短期中,与垄断企业一样:
2.长期中的垄断竞争:因为有竞争市场的特征,企业可以随意进出,因此存在总会达成ATC=P,也就是ATC与需求曲线相切,切点为市场Q与对应P,此时达成类似完全竞争市场的零利润状态
3. 垄断竞争的两个特征:a.生产能力过剩:如图在有效规模下生产,ATC是最小的,但是为了达成这个规模必须降价到该规模对应需求曲线上的P,因此垄断竞争企业总是在存在过剩生产力的情况下运营。b.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加成,虽然与完全竞争市场一样,长期中因为自由进出达到零利润ATC=P,但此时ATC不等于MC,即价格总是高于边际成本的,每多卖出一件产品,就多一份利润。因此两个市场中的企业行为有关键的差别:完全竞争市场的企业不在乎多卖一件少卖一件产品,因为其边MC=P,多卖一件获得的利润为零,而垄断竞争企业总是想办法卖出更多的产品(向消费者寄圣诞卡的那些企业)。
4. 广告:告知消费者产品差别(其实就没太大差别),其次是质量保证的信号,塑造品牌的方式。
chapter 17 寡头
寡头市场的要点是每个参与者的策略的相互影响,合作与利己之间的冲突。
1. 纳什均衡:合作并达到垄断的结果会使寡头的状况达到最优,但是他们单独做决定时,总是存在扩大产能的利己冲动,当他们这样做时市场总产量增加但价格下降。因此总是会达成一个产量高于寡头,低于竞争市场,价格低于寡头,高于竞争市场的市场。
2. 囚徒困境的几个例子:
3. 合作的可能性:在博弈不止进行一次时有可能达成合作。研究表明一报还一报的策略使收益最大化。
part 6 劳动市场经济学
chapter 18 生产要素市场
1. 劳动,土地和资本的供需平衡
2. 相互关联性:改变任何以一种要素的供给都会改变所有要素的收入
chapter 19 收入与歧视
1. 补偿性工作差别: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夜班,辐射)
2. 歧视:竞争市场包含了一种自发矫正雇主歧视的方法。只关心利润的企业进入市场倾向于消除歧视性工资差别。只有再顾客愿意为维持歧视性做法进行支付或政府强制歧视时,竞争市场上的这种工资差别才能持续下去(也是撇得好干净)
chapter 20 收入不平等于贫困
1. 将社会分成5等份+top 5%。用最富有的1/5的收入于最贫穷的1/5的收入的比率衡量一国的平等程度,日本,德国,韩国,埃塞尔比亚,孟加拉国平等度较高 ,低于5;南非,巴西,泰国,墨西哥平等度较低高于14;中国,美国,英国在7-8之间。
2. 贫困线:充足食物价格的3倍
part 7 深入研究的论题
chapter 21 消费者选择理论
1. 消费者最优选择:在无差异曲线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达到最优
2. 收入变动如何影响消费选择:收入增加,曲线右移。低档物品:购买量随收入增加而减少的产品
3. 价格变动如何影响消费选择:某物品价格变动导致预算曲线变动并产生新的最优点
4. 收入效应于替代效应:如可乐价格下降,收入效应导致消费者更富有,替代效应下可乐相对价格更便宜,二者同向变动导致可乐消费量增加;而对于披萨,收入效应导致消费量增加,替代效应下披萨相对变贵,消费量减少,反向变动使其最终消费量无法确定
5. 吉芬物品: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如土豆,即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物品
6. 工资如何影响劳动供给(工作量):收入效应VS替代效应
7. 利率如何影响家庭储蓄:收入效应VS替代效应
chapter 22 微观经济学前沿
1. 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卖者对出售商品了解比买者多,如二手车(只要是二手车就会折价很多,即使就用了1天),劳动市场(高能力的人更倾向离职),保险市场(医疗保险价格反应的是病人的成本而非普通人,而高价格阻止了健康的人买保险)
2. 政治经济学:康多塞悖论:多数原则没有产生可传递的社会偏好,两两投票的比较结果有时不可传递。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在某些假设条件下,没有一种方案能把个人偏好加总为一组正当的社会偏好
3. 行为经济学:人并不总是理性的,人们关注公正,人们总是前后不一致的
7月14,15日过了周末,16日完成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