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号(28)【读】顾志文:风光不与“四时”同——谈2021年暑期

2021-07-11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草文字苑

风光不与“四时”同

——谈2021年暑期盐城“特级教师大讲堂”学习感受

(现场即兴讲话实录)

有幸参加2021年暑期盐城“特教大讲堂”的学习培训活动,感谢李健主任和张新慧校长给我一个与大家交流的机会。这次培训与以往我参加的培训有所不同,回顾三天培训,收获颇丰,我想要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三天培训的感受。

一、丰富——培训内容与形式的多样

1.内容形式多样。这三天的培训虽然时间较短,但是内容丰富:讲座有学校管理方面的,有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有语文实践课程方面的,更多的是学科教学方面的。从学科教学角度讲,有名著导读,有写作教学,有教读课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文体非常丰富,尤其是大单元教学的展示。形式上非常多样:既有专家的讲座,又有学科的专题讲座,更可贵的是这一次有盐城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集体备课展示和12节微型课的展示及点评,最后还有互动交流。可以说三天内容的安排兼顾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形式上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

2.贴近教师需求。这次培训内容的安排和多样的形式都贴近了一线教师在工作实际,切合一线教师的教研需求,尤其是集体备课展示和微型课展示活动,在以往的培训或者教研活动中很难看到的。我们盐城初级中学具有开放的胸怀,务实教研的作风,能够把学校备课组内集体备课时的现场搬到台上来向全体学员展示。展示的学校真教研的现场,对于培训学员来说,这就是学校常态教研活动的再现,而一般学校不愿意把学校内部的活动对外展示的。这一次主办方的安排,真是特别了解教师教研的需求,让教研培训贴近实际,都是干货,这样就保证了培训的效果。

二、融合——业务学习与提升的跨界

1.知识能力结构的融合。这次参加培训有个鲜明而深刻的感受就是“融合”这个关键词。“融合”,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史哲都要懂,自然科学方面也要会,知识面要广,能力要全,结构要合理。这次培训把政治,历史和语文合在一起培训,这本身也体现了融合的思想。我们张校长的讲座“端午与文学”实际上就是综合性学习活动,更体现了语文学科融合的特点,这个实践活动完全可以打造成一个课程。“融合”要求语文老师能说会讲,能写会演,老师综合素质要高,“只会教语文的语文老师不一定是好的语文老师”,我们语文老师要做杂家。

2.职业规划发展的融合。假如以后的课程走向综合化,我们的语文老师能胜任吗?假如我不做语文老师,我还能做些什么呢?面对这样两个问题,其实提出了我们语文老师对自己语文职业的规划也要进行“融合”。像我们的张校长,既是语文教育的专家,同时又是优秀的教育行政管理者,未来她还可能走向商海变成张董事长,也未可知。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做好自己职业规划和能力的多方面“融合”。学生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不可忽略语文老师专业发展也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所以要各种能力兼备,真的要学会跨界,甚至学会“越界”,只有很好的跨界越界,换一个角度、跳着语文看语文,可能才更专业,更全面,更透彻。

三、专业——理论钻研和实践的结合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其实语文学科、语文老师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不理解语文学科的人还认为语文谁都能教,语文课谁都能听,谁都可以对语文说出来一二三,其实不对,因为语文是母语,人人都懂点。语文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学习方法和知识系统。这次培训就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展示。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的体会到语文的专业发展要做好以下四点:

1.以课题或项目为载体。马院长所做的讲座中提到大丰实验初中,其实也就是以课题和项目为载体来进行学科建设的。作文方面他们是“层级·微点教学法”,项目上有个省前瞻性项目,而这些项目和课题一做就是多年。像张校长所提到的那个“湿地文化”,其实也是一个课程或项目。射阳实验初中的周忠玉老师所搞的群诗阅读,其实也是一个专题。这些都提示我们要以课题和项目作为载体进行研究,才能集中力量进行教研突破。

2.以团队和集体为力量。单打独斗难以有出路。我所熟悉的山东鱼台教研员李明哲老师就是一路走的很艰难,虽然现在也是新生代的名师。俗话说一个人走得更快,一群人走得更远。于是我17年加入了“新教育星火教师团队”,周忠玉老师加入了王君的“青春语文”团队,但是我更想加入的是我们盐城本地的张新慧领航名师工作室,陈峰网络名师工作室,这是我们本地的组织。

3.以名师或教授为引领。所有的研究和学习尽可能的要有名师或教授做引领,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这一点今天的培训和刚才两个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就是证明。

4.用实践和实验去开拓。教学中的所有设想以及学到的所有理论,都要通过实践去检验,去开拓。离开了实践,我们的理论便无意义;同时,没有理论的引领,我们的实践也很难走深走远。

总之,这次盐城之行收益良多,颇受启发。收益期待回去把听课的内容慢慢消化,因这两天的信息量比较大;启发方面,今后我们学校的培训也要着力于备课组,着力于课堂研究。

此外我还有两点思考:

1.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培训能否也以被培训者为主体,让被培训者有参与性,增加互动性,这样培训才有生成性,让被培训者也深入到培训过程中。黄厚江老师有“本色语文”到“共生语文”,我们的培训其实也可以进行“共生培训”。文本教学有“这一篇”的价值定位和要求,培训能否有“这一次”或者“这一个讲座”的培训价值追求。说实话,有时课件一看,讲座一听,心头一热,回家就忘,建议课件可以小范围内交流,备课的相关材料也可以小范围内交流。其实我们不缺资料,语文专业杂志上有很多,但是参加培训时,由主办方提供的培训资料,可能对培训的价值就远远超过杂志上的文章和资料。

2.语文教学语文味的问题。总体我们盐城中学的集体备课和12位老师展示的微型课是精彩纷呈,创意灵动的。但是,语文教学要姓“语”,要用语文的方法就教语文。在语文教学中,音乐、视频、图片等在语文课堂上大量出现,是好是坏?值得我们思考。形式为内容服务,语文活动的边界在哪里?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是否可以继续用?譬如朗读,语文是语言学科,要靠感悟的,很多的意思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我们通过其他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可能也形成学生的能力,但不是语文能力。语文课能不借助非语文手段的就不借助。我倒很欣赏“裸上”语文课,这点我们可以多听听肖培东,余映潮等名师的课。

黄厚江老师说过:“语文的基本定位: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王荣生教授也说过:“语文教学内容永远比教学形式重要。”意思是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所以我们语文教学还要回归常识。像我们江苏有丁卫军提出的简约语文,梁增红提出的简洁语文,李凤老师提出的无痕语文,徐杰老师提出的精致语文,其实都是针对我们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浮华现象而提出的一些语文教学主张,实际上他们在呼吁和提倡的就是语文要回归常识,回归语文学科的本源。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一定对,我姑妄说之,你们姑妄听之,谢谢大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