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习录》(三)
“答顾东桥书”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写出了王阳明老师关于圣人的观点。大体上说生产力落后的时期,人们更关注品德,圣人的教化更容易推行。这段话非常重要,我直接摘抄下来:
(《传习录》于自力 孔薇 杨骅骁 注译)
正本清源的学说一天不昌明于天下,那么天下学习圣人的人,就会一天天感到繁琐艰难,甚至于沦为夷狄禽兽,却还自以为学的是圣人的学问。即使我的思想暂时昌明于天下,也还是解了西边的冻,东边又结上了坚冰,拨开了前面的雾,后面又涌起了云,我就是不顾生命危险,喋喋不休地进行宣传,也丝毫不能拯救天下。
圣人的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他看待天下的人没有远近,内外之别,凡是有生命的都是兄弟儿女,都要教育他们,使他们安全,以实现他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信念。天下人的心最初同圣人的心并无差异,只是后来夹杂了私心,被物欲蒙蔽,天下为公的大心变成了为自己的小心。通达的心变得阻塞了,人人都有私心,甚至有人把父、子、兄、弟看成仇人。圣人对此十分担忧,所以推广他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和教育天下人,使人人都能克制私欲,清除蒙蔽,恢复其与圣人相同的心。圣人教化的主要精神,就是尧舜禹一脉相承的“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而圣人教化的具体细节内容就是舜让契教化天下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又有序,朋友有信的方面,唐尧,虞舜,夏商周三代,教师仅仅教这些,学生也仅仅学这些。那时人人没有不同的观点,家家没有不同的习惯,能自然实践这些内容就是圣人,通过努力做到的是贤人,违背于此的人即使像丹朱那样聪明,也属于不肖之徒。就是在田间市井从事农工商贸的普通人也都学习这些内容,把成就自己的品德当做第一要务,为什么呢?当时没有乱七八糟的见闻,没有背诵的繁琐,没有数不胜数的诗词文章,更不用追名逐利,只是孝顺双亲,尊敬兄长,对朋友忠心,恢复人心本体所共有的良知,这是人性中本来就有的,而不是从外面借来的,哪个人不能做到呢?
在学校里也主要是培养人的品德,而人的才能各有不同,有的擅长礼乐,有的擅长政治教化,有的擅长水利,则根据他们的德性因材施教,使他们的才干在学校里进一步提高,根据个人的德性让他们终身担任某一职务,用人者只知同心同德,共同努力,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只看被任用者的才能是否称职,而不以身份高低分轻重,被职业不同分好坏。被任用的人也只是同心同德共同努力,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如果所在岗位适合自己,就是一生都从事繁重的工作,也不会辛苦一生从事低下琐碎的工作,也不认为卑贱。那时天下所有的人都高高兴兴,心如一家,那些才能低下的人是安于农工商贸的职业本分,津津业业,互相为对方提供生活必需品,却没有攀比羡慕的想法。那些才能像皋陶、后稷、契一样卓越的人出来做官,以发挥他们的才能。整个天下事,就像一个家庭的事物,有人负责衣服、食物方面的劳作,有人经商互通有无,有人制造器具,大家群策群力来实现善养父母、教育子女的心愿,都只怕自己承担的事务做不好,因而尽心尽责。所以后稷勤劳于稼穑,而不以自己不知教化为耻辱,他把契的善于教化视同自己善于教化;既负责礼乐,而不以自己不明白礼仪为耻辱,把伯夷的通晓礼仪同自己通晓礼仪。因为他们心地纯洁明亮,具有完全实现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所以他们的精神心气流畅贯通,没有理我的区分和人与物的差别。就像一个人的身体,眼看,耳听,手拿,脚走,都是会满足自己身体的需要,眼不会因自己不能听而感到耻辱,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眼睛一定不会去看;脚不以不能拿东西为耻辱,手向前伸出去拿东西时,脚一定会向前迈进,这个由于人体元气充沛,周型血脉畅通,所以痒痛呼吸都能感觉到并做出神奇的反应,有不言而喻的妙处。圣人的学问之所以最简单,也最明白,容易通晓,容易实践,容易学成,正是因为它主要在于恢复人新本体所共有的天理,而对于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并不加以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