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事青春

不能否认,那时的我们很快乐

2017-10-24  本文已影响187人  路上三人行
不能否认,那时的我们很快乐

翻看前几天的同学群,庆芝晒的几张老照片了吸引了我。那些年少时的黑白照片,又引起她许多美好的回忆。

我小时候的那些黑白照片,因为多次搬家,大部分已经遗失了。我晒什么呢?晒声音!这些无形的声音,刻在我的脑子里,变成有声音的记忆。

我也算是最早的一批三线建设中,随父母来到西南的孩子。最早我们住在简易的平房里,没有电视,更不会有手机。看一场电影,都是很难的事。我很迷恋电线杆上的那些广播喇叭。那时想了解世界,唯一的途径就是听广播了。

每天早上6点半,人都会被 《东方红》的乐曲声叫醒。大家基本不用看手表,根据不同时段的广播,就能知道是不是该上学了,是不是该回家吃饭了。

记得家住老矿务局总医院宿舍楼那两年,我从家到学校的路上,听一路的广播,听到最多的新闻是:西哈努克亲王访华,毛泽东主席接见西哈努克亲王……当时心里总嘀咕:这人到底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总来中国呢。我什么时候能受到毛主席接见?几十年后才懂得毛泽东接见西卡努克亲王的意义!

虽然那时才上二年级,但我非常清晰的记住了一篇广播稿。那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通讯《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加上通讯稿本身的感人故事,在反复的收听中,我竟能清晰的记住了这些细节:

  李月华养了一条小狗,为什么养这条小狗呢?这是因为有一次,她出诊回来,很累了,一躺下就睡着了。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她惊醒了,开门一看,一个老太太在雨里站着,全身都湿透了,原来没人给孙子看病,她在这等候多时了。李月华感到很内疚,心想:如果病人得了更急的病,我醒的晚了,不是很危险吗?她忽然听到公鸡报晓,心里一亮,想:鸡能叫明,狗叫不是可以报信吗?从那以后,她就养了一条黄狗。…… 

这篇文章在我脑海里久久不忘。后来还专门买了一本连环画。看着李月华医生为了练手术缝合,专门买了猪大肠,看断开再缝合后是否漏水。我那时就知道了什么叫精益求精。

这些正能量的广播稿是播音员们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贡献的经典。通过这上学路上受到的熏陶,小小年纪的我,在以后写作文时,知道了通过写具体的事、写细节来刻画人物等等。所以以后的作文经常被老师表扬。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还在上中学。那时从家到学校,听得最多的是不断播放的15首流行歌曲。我学会了唱《泉水叮咚响 》,周围的人们也喜欢唱《祝酒歌》。还有很多小姐妹看了电影小花《妹妹》,喜欢唱《妹妹找哥泪花流》。……  每天听着广播,和着快乐的旋律上学去,真的感觉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去年在一次群聊时,同学们打赌,看谁能说全这15首歌名。没想到,张大美女,竟能全部说对。原因是她家里有唱片。上学路上在广播里听,在家里唱片里放,这就难怪她记得如此清晰了。但能记住这么多年,除了有超强的记忆能力,还说明这些歌曲已经深深地刻印到了她的心里。

还有那记忆力惊人的王兴民同学,竟然记得起当时评选出这15首歌的背景。那是在1979年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歌曲》编辑部联合发起了“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15首”评选活动,1980年春节公布评选结果。当选的15首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人们习惯称其为“15首歌曲”)红极一时,其中的大部分歌曲现在依然传唱不衰。

我的同学靳秋莲,是90年代的矿山播音员。她介绍后来虽然播音的时间和主要内容有所改变,但矿山广播站,对矿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依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是的。当年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但是我们从广播声里,学到了课本里没有的知识,找到了一片珍贵的精神家园。特别是刚刚进入中学青春懵懂的我们,在上学的路上,听着那些令人心神向往的爱情歌曲,悄悄的学唱,仿佛有了一个小秘密,内心觉得无比的充实和甜蜜。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通讯越来越便捷,人们接受的信息容量也越来越大。说起那时的广播站广播喇叭,不是为了显示思想的停滞,而是为了对当年的这些精神食粮,满怀感激!

谢谢那些起早贪黑的基层播音员们!致敬我们曾经的快乐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