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读完卡夫卡,就开始写作
在我人生的某个阶段——大概就是开始频繁读一些名著的时候,总有一种庆幸的感觉,大概就是“还好在更年轻的时候没有读这些书,否则怎么可能有这么深的感触!”
这个感觉大体就和“还好我出生在一个悲惨的家庭,那让我学会了坚强”一样。虽然这么说可能有点过分——倘若所有人都拥有幸福,那么坚强、勤劳这样的品质还有什么用呢?
我对卡夫卡几乎没有任何了解——他应该是奥地利人,如果不是的话,就是土耳其。他应该写过一个符号化的角色——K。我不清楚课本里是否出现过《变形记》——在尚未百度的一分钟前,我还以为《变色龙》是他的作品。还有一篇《饥饿艺术家》,我在“人生最无奈的三小时”彻底地读过,不知所措。
如果还有其他,那就是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也仅是听过书名不曾拜读。
我比较喜欢的中国作家余华和大刘都很推崇卡夫卡——我不知道他们的身上有没有卡夫卡的影子,毕竟我都没读过卡夫卡。这应该是一个很有趣的体验——由于阅读顺序的关系,你很可能在影子的身上见到正主的模样——我在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满脑子是《丰乳肥臀》——这个马尔克斯,该不会抄袭的莫言吧?
不差钱里经典的梗“人死了,钱没花了”从某种程度上像是对短暂人生的总结——你很难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这件事的关键在于,想明白自己想要的人生并不容易——诚然,很多人在奋斗着,可他们到底是漫无目的还是“眼里有星星”,我相信前者比较多些。
曲高和寡一直是文艺创作界的难题——就电影而言,商业片赚得彭满钵满,文艺片却票房惨淡。这个问题在文学领域尤甚——依靠写作生存的人,有多少是小说家,又有多少散文家?
诗人?想必都饿死了罢。
我一直在想一些故事,可能是关于“一座四季失衡的小岛”、“一个生活在鲸鱼肚子里的发明家”、“一个拥有超能力的团伙”,常想动笔,却又被懒惰打败——当然我会找一些借口,比如“倘若你读完卡夫卡再写,那一定大有不同”。
我已经忘了村上春树《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到底说了些什么了,但我记得那个传奇的开始——村上买了一支“水手”牌钢笔,然后开始写作。记得这个没什么特殊的原因——因为我也买了一支“水手”牌钢笔,它现在可能在某个角落吃灰。
我开始总结,自然不是“村上买钢笔是因为他已然决心成为作家,而不是买了钢笔才开始写作”这种肤浅的理由,我的结论是“钢笔是符合村上写作习惯的武器,作为一个活在新时代的年轻人,我的武器应该是键盘才对”。
我不知道我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可能要等我买一块“专门为了写作的键盘”,抑或是真正地“读完了卡夫卡”。
但我准备先读《银河帝国》爽一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