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学教翻转的课堂风景——关于课堂革命的思考
期待学教翻转的课堂风景——关于课堂革命的思考
这两天,我相继听了几个老师的语文课,他们算得上区内比较有名气的老师,不然学校绝对不会让他们出来给远道而来的客人老师上公开课。我丝毫不怀疑他们处理教材的能力,也觉得如果用传统的眼光看,课堂上师生配合默契,如行云流水一般,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似乎都通过师生的对话达成了,算得上是比较精彩的课。
然而,坐在这些优秀教师的课堂上,我很着急:为什么要提那么多的问题?为什么只是满足于几个尖子生“帮助”老师完成预设的教学流程?为什么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老师还是喋喋不休掺和其中?为什么有半数左右的孩子整节课的学习活动,就是仅有的一两次参与齐声读书,其余的时间都是在被动听讲?课堂到底应是谁的课堂?应该让谁站在课堂的中央?没有课堂上对每个孩子的公平,教育能有真正的公平吗?
医学上有个“靶向治疗”的说法,似乎是针对癌症病人明确的致癌位点,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有人说,当下的教育已经病入膏肓。果真如此,我们需要寻找到“癌变”部位及相应的“药物”,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期待学教翻转的课堂风景——关于课堂革命的思考2017年9月8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了“掀起课堂革命”这个命题。我以为,国家教育行政管理的高层聚焦“课堂”,是找准了“靶心”,掀起“革命”,是开对了药方。课堂变,教学变;教学变,学校变;学校变,教育变;教育变,孩子才会变。
课堂,本应该就是“学堂”,是以学为主的地方,但当下有太多的课堂已经异化:教师喋喋不休,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学生几乎都在被动地听着,“学堂”成了教师的“教堂”;学霸们配合着教师向着预设走,至少三分之一的学生被边缘化,“学堂”成了学霸表演的“天堂”,学困生总想逃离的地方。
也有很多人在寻找拯救课堂的良方,但难免病急乱投医。“高效课堂”、“快乐课堂”、“智慧课堂”、“情景课堂”,凡此种种,名目繁多的课堂教学模式,让人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感觉,疗效究竟有大,很难说得清。也许,有的所谓模式,偶尔能够提一下神,但治不了课堂病根。很多的课堂模式药方,不一定能治病,但也死不了人,言者自言,信者自信。
近两年,“翻转课堂”成了时髦。以我的观察,有太多的人对翻转课堂存在误解,以为翻转课堂就是以微视频为支架的学习,于是微课盛行;以为翻转课堂就是“先学后教”,只是学和教顺序上的变化,于是不预习不开讲。翻转课堂到底翻转什么?
今天,不缺少课堂上口吐莲花、基本功扎实得令人叹服的教师,也不缺少课堂上能够揣摩到教师心思、配合着教师做课堂表演的聪明孩子。少数学生与一个优秀教师一起联袂出演的“精彩”课堂,是理想中的课堂吗?教师苦口婆心讲那么多有用吗?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进入学习状态的课堂,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课堂。这就需要学教的根本性翻转。
从以教为主的课堂转向以学为主的课堂并非一件易事,难点在于多少年来教师们已经习惯于扮演“从教”角色,似乎不多讲点、不讲到位就是不负责。要让这些教师闭上嘴、管住腿,从一种惯性中抽身而出,无疑是一场自我革命。可是有多少人能对自己下得了手呢。
有没有一种模式或者方法能够带来学与教的真正翻转?我一直对教学模式存有戒心,总以为只要与模式有染,必然走向僵化。可是,当我与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相遇后,猛然发现这是能够带来课堂革命的一种理想设计。难怪中国教师报的褚清源先生预言,中国必将会掀起一股“佐藤学热”。
期待学教翻转的课堂风景——关于课堂革命的思考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我读了三遍,每每都有不同的收获和启示。可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当我接触到了共同体的真实课堂后,突然觉得从书本描述到现实场景的真实呈现,中间还有很大的距离。难怪新闻工作者要追求“人在现场”。
共同体的课堂,首先是物理空间变化了的课堂。有人认为,座位是不是变化与学习效果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从人际交往的角度看,有时距离远了即关系淡了。教师如果与学生距离远了,就很难形成高品质的倾听关系。不能和孩子的身体靠近,只有目光上的交流,很难捕捉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那些细微变化。有人说,空间能够带来新的教育学。是U字型,还是T字型,或者半圆型,没有定制,关键是课桌摆放的位置,要便于学生形成相互合作学习的小组,便于教师能够靠得近每个学生。
共同体的课堂,是学生真正被尊重的课堂。真正的尊重,是平等地看待课堂上的每个孩子,而不是目光只盯着尖子生。课堂上所有的发言,没有“好的发言”、“坏的发言”之分,有时恰恰是那些看似不完美的发言,能够作为学习活动生成的支架。由于学生被尊重,他们心灵上获得了自由。心理上的安全、自由,是创造的基础条件。没有了害怕,才有创造人格形成的可能。
共同体的课堂,是每个孩子都有获得的课堂。这种获得,不只是作为“听课者”角色的那种肤浅的获得,而是在每个环节都在与文本、与同伴、与自己的充分对话中,不断形成思维的生长与跳跃,哪怕是所谓的“差生”们,也没有走神的可能。真正符合共同体特质的课堂里,不会有闲着的孩子。
共同体的课堂,是教师面临更大挑战的课堂。尽管共同体的课堂上,教师看似话语极少,但由于学习活动生成大于预设,需要教师修炼好“无声胜有声”的强大内功。作为倾听者的教师,倾听不是在寻找对的答案,而是在听出孩子们发言背后思维处于什么层次,听出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多大程度的新生长。通过倾听来判断作为教师角色,需要在何处、何时以串联者的身份介入学习活动。我以为共同体的课堂,教师在预设时知道课堂的方向在哪里,但由何种路径达成方向,就是未知的、多变的、多样的。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清晰把握,没有对教学内容的深入充分熟知,很可能迷失学习方向。
毫无疑问,学习共同体是一场接地气的课堂革命,能够带来学教翻转的课堂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