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谈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历史

刘备心中第一谋士并非孔明,此人若多活两年,必改写蜀汉历史!

2017-11-03  本文已影响76人  老王不卖瓜

刘备手下出了很多谋士高人,从早期的徐庶,到后来的庞统、诸葛亮等等,都称得上是“智多星”。在很多人心目中,诸葛亮是刘备手下当之无愧的第一谋士。若论辅国政绩和历史地位,诸葛亮确实应该排在第一。但有史料表明,在刘备心目中,他最器重而且与他相处最融洽的谋士绝非诸葛亮,也不是庞统等人,而是法正。

有些读得可能无法理解,说这不可能吧?光说德行,法正就比诸葛亮差远了。老王也承认,法正的品行上确实至少有两大污点:其一,他作为刘璋部下,却在老板背后搞阴谋诡计,居然一个劲儿劝刘备侵占益州,这不是卖主求荣么?其二,据史书记载,法正这个人器量太小。他得志之后,别人对他瞪瞪眼之类的小过节,他都要报复;反过来,别人请他吃过一顿饭什么的,他却感恩戴德(不过老王觉得后面这一点没什么不好啊,恩怨分明嘛)。总而言之,按当时社会的评判标准,法正不是什么好鸟。

话说法正本是当世名士法真的孙子,最初去投奔刘璋时,被很多人都指责品行不佳,刘璋听到这些话,就没怎么搭理他,直到后来碍于他爷爷的名气,把他扔到一个叫新都县的地方去做了个芝麻官。

机缘巧合,当法正见到刘备这位“有雄略”的创业者,很快被他都打动,下定决心追随他。其实,在那个群雄割据的时代,对这种行为也没法过多指责,毕竟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要挑一个好老板。

此外,法正品格上的缺陷,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工作。他反而是在帮助刘备夺取益州及以后的不少政事军事中,都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以至于诸葛亮都为他说好话,经常表示欣赏法正的智术,而且认为他确实对刘备很忠心。

无德未必无才,研究史料可知,法正恰恰是一个颇有智术奇才的人。

法正刚一投奔刘备,他的才能便显现出来了。刘璋与刘备相持不下时,郑度给刘璋献计说,刘备兵少又缺粮,只要把巴西、梓潼的老百姓都赶到涪水关以西,同时尽烧野谷,深沟高垒,刘备军就会不战而败。

刘备听说之后,急得心脏病都犯了。法正却劝说他,以刘璋的性格,必然不会采用郑度的计策。事实证明他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安了刘备的心。

刘璋部下一个老资格的官僚许靖,在刘备围成都时,准备逾城投降,没有成功。刘备进入成都后,看不起他。法正却劝刘备重用他,说此人虽无其实却有虚名,倘若不用他,传出去人们会以为你“贱贤”。刘备欣然采纳,任命许靖为长史,即高级幕僚,果然对安定民心起到不小的作用。

最能体现法正才能的是他在帮助刘备取汉中时的谋略。

建安22年,法正给刘备分析说,益州的根据地已经巩固,兵力财力都足以夺取汉中,而曹操当时任命守汉中的夏侯渊、张郃二将,才能谋略都不足以胜任国之将帅,如果此时率领征讨,一定能拿下汉中。

刘备依言而行,亲自领兵进攻汉中。在战斗中,法正又选择了最有利的战机,指点刘备乘高而下出击,果然黄忠一战而杀夏侯渊,张郃敛残兵固守,已经失去了优势。其后曹操亲临汉中,只起到了把残部救出去的作用。曹操在汉中时,听说斩夏侯渊是出自法正的计谋,说,刘备肯定没这个能耐,一定是有高人在后面指点他。

看起来越随和的人,一旦任性起来谁也拦不住,刘备就是这种人。当刘备犯拧时,别人说的话都完全不起作用,只有法正有办法说服他。蜀军在汉中与曹操作战时,有一次形势很不妙,按理应当赶紧退兵。可是刘备倔脾气上来了,偏偏不肯撤退,敌军的箭如雨下还要往前冲,谁也劝不住他。这时法正跑到刘备身前,替他挡箭。刘备叫他赶紧走,法正却说:“明公您这么勇猛,亲当矢石,我作为您的部下怎么敢退避呢?”这话果然奏效,刘备当即下令撤退。法正的这种套路,可以称之这谲谏,但对刘备这样的人来说,谲谏却是最有效的。

公元220年,也就是刘备称帝的前一年,法正却病死了,当时才44岁,可谓盛年早逝。刘备知道后,一连好几天都在流泪哀悼。公元222年,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发兵讨伐东吴,结果在夷陵一战惨败而归。诸葛亮心痛地说,如果法正还在世,就能劝阻主公伐东吴。即使他没劝住,主公仍然东征了,那了不致于败得这么惨。这种话从说话做事都非常谨慎的诸葛亮嘴里说出来,可见法正的确是有两把刷子的。

另外,刘备伐吴,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劝谏的作用,一方面可能是不敢劝,另一方面可能是知道自己劝不住。在这件事上,诸葛亮只服法正,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法正在刘备心目中,可能比诸葛亮的份量更重。

陈寿在给法正作传时,评价说法正这个人啊,脑袋子挺好使,但是德行不怎么样。如果拿他跟曹魏的谋士来作比较,他不就相当曹操手下的程昱、郭嘉吗?老王却觉得,法正的作用,其实很像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陈平,品行都有缺点(陈平曾被当时的人批评“昧金盗嫂”),但都作为开国功臣屡献奇谋(陈平后来做到了西汉丞相)。如果法正晚死两年,刘备伐吴、夷陵之战或许不会发生,蜀汉的历史可能真的跟现在大不一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