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周朝故事------------会摽大腿才能有机会》
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
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大家好,今天春秋故事茶馆继续给您讲《不一样的周朝故事》。每天都能收到朋友们的鼓励是支持,我在这里向大家表示后感谢。只要您喜欢,我就不离不弃,与您共同学习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今天给您讲第三集 会摽大腿才能有机会
上集讲到周族部落摊上了大事儿,不窋不得不带着族人逃到了西北高坡豳(bīn)这个地方。他们依靠基因的强大继续发展农耕,一干就是几百年。有趣的是,当周族的祖祖辈辈们,还在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从事改造地球的运动时候,和他们的同宗的商族部落却已经在商汤的带领下,发起了改天换日的运动。
话说时间到了公元前1600年左右,由于夏王桀的残暴,导致国内民怨沸腾,传单、标语、口号啥的满天飞。那时候,人们也没有什么政治觉悟,估计也就是发几句牢骚,对某某人的祖宗多问候几句罢了。不过夏王桀不管三七二十一,哪里有声音,哪里就有棍棒。那时候最忙的就是他,日夜都不闲着。晚上享受肉林酒池的刺激,白天拎着棒子到处搞拆迁,临了还捎带几个美女回宫。此时,夏王朝的统治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危机。
商汤抓住机会,带领部落武装,发动了讨伐夏都的战争。两军在鸣条这个地方展开了决战,结果以夏军惨败,夏桀王被俘虏而告终。这场战争直接导致夏朝被商王朝所替代。鸣条大概在今天的山西夏县西部地区。
商朝建立初期,由于广施仁政,国家治理得还算不错。估计这个时候,商朝除了主抓农业,手工业,还开始了以商业为代表的经济建设。虽然当时商业还没有得到广泛流行,但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加大,导致商品交换需求在日益增多,促使商王朝必须扩大政治外交活动,来保障其商业发展。这就给了同为华夏民族的周族部落重归中原的机会。毕竟时间已经久远,与夏王朝的恩恩怨怨在已成了过往云烟。而且有机会投靠强大的商朝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毕竟会摽大腿才会有机会。
可是,商朝的好日子也不长。贪婪的人性弱点再一次出现在统治阶层。王权争夺、权贵勾结等等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导致政令不通天灾不断。史书记载,这段时期的中央政府为了避难迁都不断。春秋故事茶馆认为,避难固然是迁都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为了王权的巩固。因为在一个地方久了,为了利益,贵族集团就会与当地列强勾结起来抵制王权。自古至今,这样的勾结最难对付,只有迁都,才能有效地斩断这种勾结。这在后来的盘庚迁都中得到了验证。
除了不断地迁都,围绕王权展开的争夺战也是越演越烈。此时的商朝被搅得乌烟瘴气,上上下下不得安宁。历史称这段时间的混乱局面叫“九世之乱”。直到第十九位商王盘庚的出现,才凭借他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打破了贵族阶级对王权的制约。从根本上稳定了乱局,为后来的武丁中兴打开了局面。
再说商汤,他不仅是一个改革家,还应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教育家。就是他给世人上了一堂大课,让人们大跌眼镜。趁着人家夏桀王大搞内部拆迁运动的时候,商汤靠武力抢了政权,让自己当上了华夏一哥。打破了千百年来“兄终弟及”或“父死子承”的权力交接方式。这个示范一下子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乖乖,感情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是哪一个人的天下,谁拳头硬就归谁。枪杆子里可以出政权!”
这种启发严重影响了周族部落,他们应该一直没闲着。趁着商朝内乱没工夫关照自己的时候,在那闷头发大财。既然摽大腿,那就得摽出点儿实惠。趁你打瞌睡,不咬你一口,也得薅你几撮毛。
于是周族人一方面扩大农耕,另一方面加强武装力量,时不时跑到周边去搞搞军演啥的,趁机薅了不少羊毛。既然你们商朝没精力管,那我就替你们管管喽,还客气个啥。这个薅羊毛的能人就是在第一节最后所提到的公亶父,也叫古公亶父,在周武王推翻商朝后被追尊为周太王。
对这位周太王---古公亶父,春秋故事茶馆与司马迁的记载有些不一样的看法。
司马迁把古公亶父描写成了像圣人一样。娶了一位贤淑美丽的妻子太姜,这位太姜可了不起,与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以及周文王的夫人太姒合称三太。对这三位贤淑的女人,后人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对文王的母亲太任,被誉为中国胎教的典范。至于这三位母亲是否像史书记载的那么贤惠,春秋故事茶馆有不同的看法,在后面的章节和您慢慢分析。
话说,这位古公亶父娶了美女也没闲着,整天跑到田间地头去给老百姓上课,教他们如何种田,如何插秧。事后证明,这位大爷是一位杰出的影视演员。他不仅演技一流,演讲才能也十分出色,给老百姓上上课应该是小菜一碟。他还经常跑到贫困户家里慰问,组织个扶贫巡演、定点扶贫啥的。总之,在他当周族首领的时候,人气是蹭蹭地往上飙,简直可以爆表。族人对他的敬仰之情如滔滔洪水,绵延不绝。最终在他的带领下,周氏部落得以迅速地发展壮大。
司马迁认为这老爷子最大的两个贡献是“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第一项业绩 居岐之阳。就是指古公亶父把部落搬迁到了岐山南面侧。岐山就是现在宝鸡境内的岐山县区域,地处关中西部,宝鸡东北部地区。周族部落正式定名为周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第二项业绩 实始剪商。是指周族部落消灭商朝的丰功伟业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一点估计和周武王在取代商朝后,赞誉古公亶父为周太王论调一致。古时候“翦”同“剪”,就是剪灭的意思。
既然司马迁同意灭亡商朝是从古公亶父开始的,说明这个老爷子不仅是个农业高手,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那么南迁应该是老头出于军事和战略考虑,而不是司马迁所记载的圣人化描述。
史书认为古公亶父组织的搬迁是为了躲避戎狄的侵袭。司马迁在《史记》里面有这样一段较为细致的描写。当时老爷子为了劝说族人跟着南迁,使用了圣人哲学,原文是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以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老百姓拥护君主,君主就应该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现在戎狄来抢我们,就是因为我们有人口,有土地,只要老百姓过得好,在谁那都一样,因为我去争夺君位而杀人,我是于心不忍的。
再通俗点讲,就是这老爷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族人发表演说:“老少爷们啊!你们对我的支持,我太感动了。不过,土地和粮食给谁都是为了养活人,毕竟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如果为这些让你们去杀人,或者被人杀,我于心不忍啊!”这高风亮节简直就是圣人。既然老爷子不愿意这样做,那为啥又去剪灭商人的地盘,扩大自己的实力呢?而且一向惜墨如金的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不惜耗费一大段笔墨。他一定是有用意的,也许当时社会上流行着其他的看法,为了替老爷子进行辩护,才不惜笔墨。
春秋故事茶馆认为:不排除这是老爷子真实想法,但也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老头在做战略部署,而且他的战略计划又不能明说,毕竟老百姓的觉悟参差不齐。他是在用另一套说辞给老百姓做迁都的思想总动员。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南迁,趁着商朝国力衰弱,打他丫的。即便灭不掉他,多搞点地盘总是好的,关内土地那才叫肥沃,老子不想再继续跟西北这些饿狼争这点鸡肋了。这显然是早有预谋的战略规划。任何历史事件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各种可能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结果。
事实证明,这一战略十分奏效。甭管靠武力威胁还是政治影响,反正老爷子迅速扩大了地盘,在关中站稳了脚。这个时候,周族部落的实力和影响力已经让商朝统治阶级再也不敢小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