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者想法今日看点

别以为你有多高贵,也别把别人想得太肮脏

2016-12-02  本文已影响4403人  林夏萨摩
黄子韬傲娇表情图,镇楼!!!

1.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朋友圈。

如果你还活在朋友圈,那么,你最近一定毫无例外的被“罗尔事件”刷屏了!

坦白说,媒体和自媒体的圈子里最不缺的就是热点和新闻,但是,第一次,一个普通人的新闻事件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最大范围和广度的传播,覆盖了不同的圈层和阶级,一时间,人人关注,众说纷纭,各持观点,各自站队,这无疑是现象级的。

这里,在我发表任何浅薄的言论之前,特别推荐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一个人,可以在繁琐的日常生活中,抽出一点点时间,静下心来安静地看一部经典老电影——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相信,不敢说重塑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绝对有所启发。

2.

“罗尔事件”就是一场引发众人自嗨的罗生门。在“罗生门”的语境里,所有人都会做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性陈述,所有人都会听信自己愿意去相信的内容。

人性自带的丑陋和阴暗,真的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剖析清楚的。

成长之初,我对“人之初,性本善”深信不疑,慢慢地,行走久了,愈发地觉得,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天使和恶魔两个灵魂,谁也不比谁高贵,谁也不比谁恶毒,善与恶都只是一种选择,判断对与错之前永远要先界定一个立场。

简言之,别把自己想得有多高贵,也别把别人想得有多肮脏。

而,一个善良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跟潜伏在他身体里的“恶龙”作斗争,在面对不当利益的蛊惑时,选择拒绝,在他人传播不确定的信息时,选择闭嘴,在遇到冷漠事件和过激的道德宣判时,就算不去阻止,也至少可以做到不去助长这样的嚣张气焰。

3.

当代社会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在于,素质好的人都集中生活在社交网站上,以前是QQ空间和人人网,现在是微博和朋友圈。

难怪,我朋友经常感慨,平日里走在路上,遇见的喜欢乱丢垃圾、随地吐痰、插队和破坏公众设施的人还是那么多?原来素质好的人,都不爱出门,喜欢宅在家里上网了。

就像上次林丹出轨事件也一样,林丹出轨、不忠于婚姻是事实,但是,他最需要道歉和负责的人,难道不是他老婆吗?他最需要补偿经济损失的难道不是那些跟他签了代言合约的品牌吗?关其他人什么事儿呢?

有多少口口声声骂林丹龌龊的人,背地里如果有与长腿大胸的嫩模、网红春宵一度、极度疯狂的机会,估计肯定热烈急切得很。

有几个人真正有资格“用道德去轮奸林丹”的?

林丹,他在婚姻里犯错是事实,但在我心里,他依然是一个伟大的运动员,一个能让我这种压根不太喜欢运动的人,能安安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把比赛看完的人。

永远不要去“神话”一个人。

而且,因为神也会犯错的,宙斯犯过错,玉帝也犯过错,没有太多的意外。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面有一段话,非常经典:

“人类天生具有制造神话的特性,对于那些出类拔萃的人,人们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奇闻逸事往往好奇心极强,编造出一个个传奇故事,然后对此深信不疑,达到近乎狂热的地步。”

骂林丹的人,与其说气愤林丹出轨,为谢杏芳鸣不平,倒不如说,气愤林丹没有按照自己心里写好的脚本生活,破坏了他创造的所谓传奇。

4.

同样地,先狠捧罗尔,而后又怒踩的那些人,排除真心关心罗一笑病情、觉得善良被利用的普罗大众和因职业属性和敏感度的驱动借力炒作的自媒体人,剩下的人,我妄自做出如下揣测:

起初,他们因为罗尔那篇文章情真意切,几分感动,继而转发、点评或者打赏,当传播的人多起来时,当罗一笑受到的关注和打赏越来越多时,他们同情升级成欣赏和崇拜——罗尔,在那一瞬间化身为一个“为了救女儿想尽了一切办法且成功得到了有效帮助的英雄”,他们开心自豪,因为他们参与了罗尔这个有责任感和有本事的爸爸的成功历程。

后来,爆料的人越来越多,发生的人越来越多,什么三套房、开公司、小三上位,等等,他们愤怒了!他们愤怒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他们愤怒更是因为他们觉得罗尔没有按照他们想的那个剧本去演生活,他们愤怒更是因为他们亲自捧上神坛的人,竟然是一个骗子,他们愤怒更加是因为罗尔凭什么只凭洋洋洒洒的文章就得了那么多打赏,他们自己却还是贫困线上奋斗的人啊,还在为买房买车苦苦挣扎啊。

虽然从头到尾,他们可能连一毛钱都没有捐助过,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气愤。

罗尔,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一个利用女儿病情营销炒作的小人。这就是他们的盖棺定论。他们根本不需要再劳烦自己的脑细胞,多去看一些不同视角的新闻报道,他们根本不需要了解罗一笑所在的医院的治疗和缴费的操作流程具体是怎么样,他们根本不需要了解医疗保险报销的具体流程和手续,他们根本不需要了解罗尔的三套房子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罗尔,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但也绝对没有那么不堪,不值得大家如此气愤。

也许,罗尔做得做错的两件事情在于:

一,在决定通过写文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求助之前,应该尽可能地说明自身的客观经济情况,这样,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所谓剧情反转、恶意揣测和营销骂名了。

二,慈善,在中国从来就不是一顶干净的帽子,大部分人对于国内的慈善救助机构和机制都是持怀疑态度的,国内做慈善的环境原本就已经够差了。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做慈善,才更加要小心和坦荡才行,与企业的商业利益绑定去做慈善的这种做法,原本就难以避免他人的邪恶遐想,既然如此,为何不尽量避免呢?

5.

其实,很想问几个问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里,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既不盲从,也不散步谣言的?

一开始满腔热血地转发捐款,而后又义正严辞地骂罗尔无耻博同情的,想问一句,你前后反差这么大,戏会不会太多了?如果你把自己当个成年人,就应该用成年人的思维思考问题,帮与不帮,是你自己的决定,要自己负责,就算是在外在的诱导下做出的选择,内心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出了事,一味地把责任推卸给别人,根本就不会吃一堑长一智。

一味地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罗尔的,只想问一句你冷吗?你真的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吗?

还有,什么热点都追的人,你不累吗?

6.

当代新闻媒体最大的弊病在于,不可信,不可全信。

因为大部分媒体遵循的价值导向是能否博得眼球和关注度,也就是新闻的所谓价值度,到了很多自媒体人那里,道理也一样。

想起很多年前看到的一个故事,内容大致如下:

一个偏远小山村里,有一户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家里却没钱交学费。家长听了别人的建议,跑去找记者,希望记者能报道一下,好得到外界的关注和资助。那个记者一听,连问了几个问题:你家孩子考得是重点大学吗?他是你们村第一个大学生吗?他有残疾吗?你们家里有人得了绝症吗?

孩子的父亲沉默了。

那记者继而说,如果没有,我帮不了你,我想任何一个记者也帮不了你。

是不是很讽刺啊?

事实不重要,“新闻价值”才最重要。

也难怪我一个曾经满腔热情学新闻的好朋友,后来在报社实习没多久就辞职了。

现实还是太过残酷了一点。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人格独立、思想健全的人,对于任何事件和新闻,都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判断,不盲听,不盲从,不做被媒体新闻导向操纵的玩偶。

也希望每个做新闻和媒体的人,还能多保留一点节操,再多一点点对“真相”和“客观”的坚持。

因为,这样的你们,会让这个世界多一点点美好。


我是不定期更新文章的萨摩,感谢你们的关注。欢迎大家在评论中留下足迹哦。

关于转载问题,请统一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南方有路。O(∩_∩)O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