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别人为升官发财而战,他说要为君主利益而战,要为国家利益而战
你好,我是张翔。读一本书写一本书概念创始人、实践者、推广者。目前正在一字一句的解读《孙子兵法》。这是读一本书写一本书,第033篇原创文章。
原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
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
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
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张翔解读: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所以,根据分析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打也是可以的;根据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战不谋求胜利的名声,退不回避失利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土卒像对待婴儿,土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难:对待士卒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士
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却不能使用,溺爱却不能指挥,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骄惯了的子女,是不可以用来同敌作战的。
只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了解敌人不可打,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只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也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队能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
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他的战术变化无穷。
所以说: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这一段孙子说了什么了?
这一段就是孙子对于地形篇的总结。他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也就是地形是作战很好的一个辅助条件。
(1)不要先战而后求胜,要先胜而后求战,此乃上将之道。
然后他又接着讲了上将之道。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先胜而后求战,不是先战而后求胜。这就是上将之道。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不要先战而后求胜,要先胜而后求战,此乃上将之道。
(2)不要为升官发财而战,要为君主利益而战,要为国家利益而战。
最后,他还讲了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而战,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战,更不是为了君主的命令而战,而是为了君主的利益而战,为了国家利益而战。
故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不要为升官发财而战,要为君主利益而战,为国家利益而战。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先是为君主利益而战,最后才是为国家利益而战。不要搞反了。
就像你在公司打工,优秀的员工都是,先为老板利益而工作,然后才是为公司利益而工作,最后才是为自己利益而工作。而不是反过来。先为自己利益而工作,再为公司利益而工作,最后才是为老板利益而工作。这是不行的!
万一自己利益和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怎么办?万一公司利益和老板利益发生冲突怎么办?
岳飞就是在国家利益和君主利益这个关系上秩序搞反了。他主张迎还二帝是符合国家利益,但是不符合君主利益(宋高宗的利益)。我想岳飞越成功,宋高宗对他是越恨之入骨吧!
岳飞对于宋高宗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可以护我山河,用不好就动摇高宗的统治根基。
最后的结果我们也知道了,岳飞的能力超过了宋高宗控制的范围。他越来越厉害,他的主张越来越强烈,到最后岳飞的存在是弊大于利。所以,宋高宗就只能忍痛割爱了。
就像以前,我群里有一个人很活跃,但是他说话也很容易让人有情绪,攻击性很强,一般人都受不了他的打击。他在其他群都有先例,把好几个比较活跃的人攻击得不得不退群。
但是我的群当时才新建立。我也没时间运营,群非常不活跃,有人提醒我他在其他群的恶劣影响,我知道他是一把双刃剑,但是特殊的历史时期,又需要他这样特殊的人才,来肩负特殊的历史任务。就允许他进群了。
他进群后效果很明显,随时都是99+的消息,简直就是一人挑一个群。
开始的时候我是一面私信和他聊天的人,给他们打预防针,一面控制他的打击力度和打击范围。人少的时候还好。人多了就平衡不过了。
我有让他控制一下打击力度和打击范围,他也不知道收敛。让群里很多活跃的群友都退群了。甚至多次攻击作为群主的我。这个时候,他的存在就从利大于弊变成弊大于利了。所以,我也就不得不忍痛割爱,让他永远的失去了我们。
你看,他的处境和岳飞的处境是不是特别像?是一把双刃剑,能力小、影响小的时候是利大于弊,能力大、影响大的时候就是弊大于利。
岳飞把国家利益放在了君主利益的前面。“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他只做到了唯人是保。
而秦桧做的事就是“利合于主”。
不过能够把“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这两方面做得都很厉害的,我能想到的就是郭子仪和曾国藩。
我们先看一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如何评价郭子仪的:“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简单的说是“权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我们看几个与郭子仪有关的小故事。
故事1:郭子仪70大寿,全家人集体拜寿,唯独六儿媳升平公主没到。
六儿子郭暧气愤之下,玩起了家暴,借耍酒疯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
郭子仪得知此事,立即带着儿子进宫向代宗皇帝请罪。
代宗倒也好玩,对郭子仪说:“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老大人权作耳聋,当没听见这回事算了。”
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把儿子痛打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
故事2:据说,在被封为汾阳王后,老郭府邸大开其门,任人出入。老百姓想上老郭家串门,比上公共场所还方便。
这在那个时代,堪称惊世骇俗之举。故家人深以为不妥。
郭子仪解释说:“围起高墙,紧闭大门,一旦惹出怨恨,别人罗织罪名,诬告不义之事,就很难说清楚了。现在让它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虽有人想进谗言,但都在眼皮底下,谁能挑出什么毛病?”
此等政治敏锐性,别说武将,文臣都不见得具备。
故事3: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郭子仪父亲之墓被人盗掘。
因朝中宦官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并向皇上屡进谗言,时人皆疑此事乃鱼朝恩指使。
郭子仪对祖墓被毁的原因心知肚明。
盗掘祖坟之辱,非常人所能容忍。朝中大臣因此暗自担心郭子仪闹出事端。
出人意料,入朝时,皇帝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人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
后来,鱼朝恩心里有鬼,怕郭子仪知道挖祖坟的事情是他指使的,便约郭子仪出来吃饭。
面对鱼朝恩的“鸿门宴”,亲信们都劝郭子仪不要去。老郭毫不在意,只带了十几个家僮就潇潇洒洒地赴宴去了。
鱼朝恩很是惊奇,问道:“您怎么就带了这么几个人啊?”
老郭就说了一大通串门做客不用这么排场,否则大家以为我们互相猜忌之类的话,把大太监给感动得痛哭流涕,从此再也不跟老郭过不去了。
郭子伙的故事信息量有点大,一个故事没几千字是说不清。今天就不细说了。
(3)爱兵如子别人才愿意和你同生共死。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对待土卒像对待婴儿,土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难:对待士卒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士
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
战国时期,吴起做将军的时候,与最下等的士兵同吃同住。卧不没席,行不乘骑,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有士兵得了病长了疮(chuang),吴起知道了,就亲自为他吮脓。那士兵的母亲听说之后就很伤心的哭了。
旁边有人问她:“你为什么要哭呢?你儿子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士兵,能够得到吴起将军亲自为他吸脓,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
士兵的母亲说:“当年孩子的父亲也是如此,也是因为吴将军为了他父亲吸脓,他父亲就没有能够凯旋,而死于敌手。现在吴将军又如此,为他的儿子吸脓。我不知道他将要死在哪里。”
吴起这个太牛逼了。
现在请各位做一件事,先百度一下,看看长疮流脓的照片。找一张你认为最恶心的,我就不放上来恶心各位了。看一看各位能否忍着恶心,看上一分钟。
然后你再想想一下,这个流脓的疮长在自己身上,你自己愿不愿意吸。我相信很多人看都不愿意多看一眼,更不要说去吸了。
但是,我们要说但是。吴起却是吸的长在别人身上的疮。而这个人还是最下等的士兵。不是吴起需要巴结的顶头上司。
你就想想,你是一个公司最底层的员工,你身上长了一个流脓的疮,你们身价千万,身价上亿的老总给你吸脓。你想想这难度。
这功力不够,根本做不到。
很多人觉得是刻意的,是收买人心,是套路。和商鞅变法的搬木头差不多!
我想说的是,刻意的你觉得有用吗?
那你也想得太简单了。不要把别人当傻子。
如果你领导一辈子只做了这一次秀,你觉得他咋样?
不咋样是不?
那还有用不?
没用!
所以,这种方法要有用,必须要坚持的做一辈子,必须言行一致。
做一次有什么用?收买一个人有什么?而且还是最底层的士兵?难道打仗就靠他这个最底层的士兵就能够获得胜利?
所以,这种方法要有用,必须要坚持的做一辈子,必须言行一致。必须让大多数的人都感受得到你的爱兵如子。而且最好是亲身体验,这才有用。
所以,这就是差距啊!我们一次都做不到。而别人做了一辈子。我们却认为是作秀,是收买人心。但是你认为他是作秀,是收买人心,你也秀一个试试?也收买一下人心试试?你做不到!你根本做不到!因为你不是真心的,因为你根本不认同吴起的做法。
有人认为这不是作秀,应该是一种为了更好掌兵手段,认为这只是很多手段的其中之一。
其实,我反而相信他是真心的。而不是任何手段。手段都是术,都不值钱,你根本学不会。不然你去给别人吸脓试试?只有真心的他才这样做。不然那么多收买人心的手段,为什么要用这个?
所有认为吴起的方法是手段的,是术的,是收买人心的,这些人都学不会。不然世上为何只有一个吴起?只有笃信吴起给士兵吸脓是真心的,是本能的关心,是他的职业素养,是他的功力。我们才有可能勉强入门,勉强得道。
不然,你觉得是手段,是套路,你就会算账,算账就有得失,你就没办法真正做到爱兵如子。
纯粹的爱是不会有算计的,有算计的爱不纯粹。不纯粹的爱别人是能够感知到的。
何氏举了一个模仿吴起做法的将军。他说我后汉有一个叫段颎(jiong)的破羌(qiang)将军。在征西羌行军的过程当中,仁爱士卒,伤者他要亲自去看望,亲自动手为士兵裹疮,包扎伤口。注意他是裹疮,不是吸疮,是包扎伤口。
他在边关十多年,没有一天不是和将士同甘共苦,同吃同住,所以这些士兵都愿意为他死战。
何氏还讲了一个晋国的案例。他说西晋的时候,巴蜀有一个太守叫王濬(jun),在西晋灭了蜀汉的时候,王濬做了巴蜀的太守。因为这个地方靠近吴国,所以时刻要准备战争,士兵百姓苦于劳役。
大家都不愿意生男孩。因为男孩生下来,就要交税。而且长大了,又要打仗,打仗就会死人,这就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你说一个儿子辛辛苦苦花了十几二十年养大,每年还要交人头税。结果养大了之后就打仗死了,这是不是一个赔本的买卖?
所以当地的百姓,都是生了男孩之后,那么杀掉,要么丢掉。
而王濬作为太守,知道这个事情之后。他肯定要想办法呀,因为这不利于他戍边。第一他就是颁布法律,严惩弃婴杀婴。第二就是只要生了男孩就给政策上的倾斜。降低他们的税赋,还给各种假期。就像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时候或者人口稀少的时候鼓励生育一样。给政策和舆论上的支持,树立英雄母亲形象。
王濬就通过这种政策上的支持,救活了几千本来应该杀死和丢掉的男婴。
就这样过了一二十年,直到朝廷派王濬去灭吴的时候,那些本来应该死去,但是被他救活的男孩长大了。他们都纷纷参军支持王濬。他们的父母都告诉这些参军的男孩“不是父母我们生了你,是王府君生了你,让你们活下来。你们要好好报答他”。结果,王濬就靠着这些拼死的士兵,六七十岁了,在很多人路都走不动的年龄,还灭掉了吴国,三国归晋。
《兵法》有云:“勤劳之师,将必先己,暑不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
(4)爱兵如子需要把握好尺度。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pi)若骄子,不可用也。
如果对士卒厚待却不能使用,溺爱却不能指挥,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骄惯了的子女,是不可以用来同敌作战的。
这就是强调爱兵如子必须把握好尺度。
斗米恩,升米仇。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心理距离和心理尺度。
曹操曰:“恩不可专用,防而不可独任,若骄子之喜怒对目,还害而不可用也。”
曹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不管是恩宠还是惩罚,都千万不要针对某一个人,我们要针对具体的事情,要对事不对人。否则的话,总有人会恃宠而骄。而对事不对人,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你表达了这种立场和态度之后,就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是特殊的。就不会存在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
之所以会存在以上几种情况,就是因为这些人都觉得自己很特殊,觉得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觉得自己就算和别人犯了同样的错误,也不会得到别人那样严厉的惩罚,甚至不会得到任何惩罚。我们做将军的,就是要打破这些特殊的情况,打破这些人的幻想。而对事不对人,这种做法,就是打破这种特殊情况,打破这种幻想最好的办法。
而对事不对人,这种态度,我们我要怎样快速传达给下面的的士兵?怎么样让他们相信你是这样做的呢?
搞一个演讲?这有一点不太合适吧!而且说服力不够。谁知道你是不是说一套做一套?
所以,很多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的将军。都是行动派,都会直接用行动来表明他的态度和立场。
而表明立场和态度,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人。就是看你敢不敢和你反对的立场对立起来。
这个时候我们的将军一般都会选择皇帝的亲信,或者说一些官二代,以及一些影响比较恶劣的人杀人立威。
比如:
马谡兵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吕蒙一亲兵,是他同乡,因为拿了百姓斗笠遮盖官府的盔甲,吕蒙垂涕而后斩。
曹操的马受惊之后践踏了农民的庄稼,曹操割发而正军法。
杨素流血盈前而言笑自若。
杨素是谁呢?杨素是一个特别牛逼的人。他是一个和曹操差不多的一个人。这个人非常的有能力,杨广登基就是他助推的。整个隋朝也基本是靠他打下来的。还记得黄易的《大唐双龙记》吗?里面的杨公宝库就是指杨素留下的宝藏。而破镜重圆、成人之美、红拂夜奔这三个故事都和他有关。各位感兴趣可以百度。
杨素流血盈前而言笑自若。指的是杨素指挥军队的方法。
杨素用兵随机应变,总能把握战机,但驭军严整,有犯军令者立斩,从不宽恕。每次作战前都会寻找士兵的过失,然后杀之。多者百余人,少则十几人。“流血盈前”,而杨素却谈笑自若。两军对阵时,杨素先令一二百人前去迎敌,若取胜就罢了,如不胜而败逃者,无论多少,全部处斩。然后再令二三百人迎敌,如不胜则照杀不误。所以杨素的部下对他极其敬畏,作战时皆抱必死之心,所以战无不胜。但杨素对有功之人“微功必录”,所以杨素虽严厉凶狠,但由于他恩威并施,所以将士都愿意随其征战。
李靖也说: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是以古之名将,十卒而杀其三者,威震於敌国;杀其一者,令行於三军。
杀敌须令严。你要杀敌,必须要对自己狠。只有对自己狠,才能够对敌人狠。
孙子,齐田氏。他们家族支脉有一个叫田穰(rang)苴(ju)的,官封大司马。也叫司马穰苴。
齐景公执政的时期,晋国进攻齐国的阿城和甄城。同时,燕国又侵略齐国黄河南岸一带。齐国军队大败。齐景公为此十分忧虑,寝食难安。
这个时候,晏婴推荐给齐景公推荐了田穰苴。说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
他上台只做了几件事,就让晋国和燕国慌忙撤退。
第一,田穰苴认为他出身卑贱,没有任何的威信,希望齐景公派他的宠臣来做监军。齐景公答应了,派了一个叫庄贾的人来。
第二,田穰苴拜会了庄贾,并且约定在第二天正午在营门前集合出发。结果庄贾并未按时到来,还在家里和他的朋友喝酒道别。田穰苴就在军营前布置了一个观测时间的标杆和滴漏。然后三番五次的去请监军庄贾。庄贾未到。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庄贾才醉醺醺的来到军营。
第三,田穰苴问庄贾为什么来晚了?庄贾说,和朋友道别,在喝酒。
田穰苴严肃地说道:“监军大人,你可知道,将领在接受命令的那一天,就应该忘掉自己的家庭;到了军队宣布纪律的时候,就应该忘掉自己的父母;拿起鼓槌击鼓作战的时刻,就应该忘掉自己的生命。现在敌军已深入我齐国境内,国家危在旦夕,百姓生灵涂炭,大王也寝食难安。就这几个时辰,我们又丢了一座城池。在这种时候,你作为监军,还说什么送行。”
原文是:“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於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於君, 何谓相送乎!”
说到这里,田穰苴就叫来军法官问道,“按照军法,将领不按照指定时间到军营的该如何处置?”
军法官回答说,“应当斩首。”
然后田穰苴就把庄贾杀了。杀之前只留了一个报信的,让他去向齐景公求情。
第四,等到那个报信的和使者拿着齐景公的赦免令,我们的监军庄贾,尸体都已经凉了好半天了。田穰苴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接着又问军法官:“有人在军营当中策马奔腾,该如何处置?”
军法官回答说:“按律当斩。”
使者吓坏了,田穰苴就说:“君王的使者是代表君王的脸面,是可以免除死刑。但是其他人就不行。”于是下令,就把使者的随从杀了,包括之前给庄贾求援的那些人。然后还砍了车厢左边的一根木头,并且通报三军。
结果,士兵一看。这田穰苴杀性有点重啊。皇帝的宠臣,使者的随从都敢杀。何况是我等屁民。每个人都老实听话。都奋勇杀敌。
这就是李靖说的“: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
结果田穰苴就干了这么几件事情。让在边关侵犯齐国的晋国和燕国听说了,就知道这个家伙有一点难搞。这是一个对自己狠,对别人也狠的人。这是一个真正的厉害的将军。然后就纷纷撤兵了。田穰苴就乘胜追击,收复了所有的失地。
齐军凯旋时,齐景公和文武百官都出城在郊外迎接,按照当时的礼节,慰劳全军将士。齐景公不但没有为杀庄贾的事怪罪田穰苴,而且还拜他为大司马,让他执掌齐国的军政大权。
想想也是,死一个庄贾,得一员大将,收复大片失地。这买卖划得来。齐景公估计睡觉都能够笑醒。
杀人立威,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很有效。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人不读书,不读历史,看不懂形势的人,总以为自己很特别。然后主动往别人枪口上撞,成就别人的威名。就像这个庄贾一样。
还有一个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的彭越。他和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后来归附刘邦,拜魏相国、建成侯。这个人也有点意思。
彭越以前经常在钜野湖泽(今山东巨野北)中打鱼,伙同一帮人做强盗。 这个时候,陈胜、项梁揭竿而起,有的年轻人就对彭越说:“很多豪杰都争相树起旗号,背叛秦朝,你也可以站出来,咱们也效仿他们那样干。”彭越说:“现在两条龙刚刚搏斗,还是等一等吧。”
过了一年多,泽中年轻人聚集了一百多,前去追随彭越,说:“请你做我们的首领。”彭越拒绝说:“我不愿和你们一块干。”年轻人执意请求,才答应了。 跟他们约好明天太阳出来集合,迟到的人杀头。第二天太阳出来的时候,迟到的有十多人,最后一个人直到中午才来。当时,彭越很抱歉地说:“我老了,你们执意要我当首领。现在,约定好的时间有很多人迟到,不能都杀头。都杀了,咱们这个革命就没办法干了。不杀人,这个革命也没办法干。那这样,就只杀最后来的一个人。” 于是彭越命令校长杀掉最后迟到的一个人。大家都笑着说:“何必这样呢,今后不敢再迟到就是了。”于是彭越就亲自动手,拉过最后迟到的那个人杀了。设置土坛,用人头祭奠,号令所属众人。 众人都大为震惊,害怕彭越,没有人敢抬头看他。于是就带领大家出发夺取土地,收集诸侯逃散的士兵,很快就从一百发展到一千多人。
(5)知己知彼知地利。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
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
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这一段其实讲的就是知己知彼知地利。虽然说只有这么三点,但是我们变化起来,变化无穷。
有以下几个判断标准可以组合:知吾卒、不知吾卒、知敌、不知敌、可击、不可击、知地利、不知地利。而且每一种组合都基本上能够判断出胜率。
比如:
知吾卒可以击,知敌可以击,知地利可以击。胜多败少。
知吾卒可以击,知敌不可以击,知地利可以击。胜多败少。
知吾卒可以击,知敌不可以击,知地利不可以击。败多胜少。
知吾卒可以击,知敌可以击,知地利不可以击。胜多败少。
知吾卒可以击,不知敌可以击,知地利可以击。错失良机。
知吾卒可以击,不知敌可以击,不知地利可以击。缺乏判断。
知吾卒可以击,知敌可以击,不知地利可以击。错失良机。
知吾卒可以击,知敌不可以击,知地利可以击。胜多败少。
知吾卒可以击,知敌不可以击,知地利不可以击。胜多败少。
知吾卒可以击,不知敌不可以击,知地利可以击。胜多败少。
知吾卒可以击,不知敌不可以击,不知地利可以击。败多胜少。
……
看看,这还只是基础的组合,还有其他不知道多少组合。数学不好,算不出来了。各位数学好的,可以算一下。
我也只能借用孙子兵法的话结尾了:“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是张祥读一本,书写一本书,概念创造者。《孙子兵法》的第十篇《地形篇》分享就到这里,从明天开始,我们将要分享《孙子兵法》的第11篇《九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