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汇

《我们仨》:这是爱情在生活中最本真的状态

2018-03-30  本文已影响163人  From石云杰

杨绛先生将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称为“梦”。多么希望一切是梦,以前的美好年华永远都是真实;多么希望梦醒后,我们仨还能团聚,尽享生活的真切幸福。可是这梦就是真实。对女儿与钟数的爱是那么深,回忆越是美好,思念越是痛苦,而这一切都是本已暮年的杨绛先生独自承受。多么希望能与最亲的人共享,却发现亲人与记忆一同去了。最爱的人,习惯了生活融为一体,如果哪天忽然需要返回早已忘记的独自生活的状态,每一环节的对方的缺失,都是痛苦的加深。

《我们仨》回忆从杨绛先生与钟书先生至英国留学开始。本以为在那个稀缺的知识分子年代,杨绛先生应该会写与钟书的“自由恋爱”部分,但是这部分内容却忽略了。爱一个人,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了习惯,当初在一起的必要性理由也显得没必要了吧。反倒会尽情感谢命运缘分的安排。杨绛先生放弃东吴大学的留学机会,执意考入清华大学;才华出众的钟书在清华,不缺爱情机会,却被神秘与高冷隐藏;两人父亲都是无锡名士,书香世家。爱情如此“门当户对,珠联璧合”,在一起的“必要性”真无故事可述。

去英国留学,杨绛写钟书笨拙:初到牛津就磕到门牙,还有分不清左右等等。生孩子期间,钟书打翻了墨水、弄坏了门轴,杨绛不仅没有责备,反倒是应允自己会修好。爱情中两人不可能彼此完美,最完美的状态是彼此优势正是对方的缺失,爱情需要彼此包容。

杨绛照顾生活上“低能儿”的钟书,钟书先生每日早起做早餐,爱情中的生活状态,是彼此主动承担自己擅长的角色,却不刻意。

文中,钟书先生曾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生活,或厄运,或喜乐,一家人的同甘共苦,相伴相知,胜于别离。死别无法掌控,别离却可人为。

杨绛与钟书的女儿钱媛的诞生,给爱情增添了新活力,是爱情与生活的馈赠。阿圆继承了父亲钟书的大部分生活习惯与本领,比如:格物致知、饭店能点到好菜、书店能买到好书、学术会上能评选出好文章、绸布庄能选出好布料等等。这也让爱情当初美好的部分得以延续。

2018/3/30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