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的逻辑》总结下

2021-11-29  本文已影响0人  搬砖人1314

      上篇我们学习了《富人的逻辑》第一个重点: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仅仅把财富等同于一大笔收入,那就永远实现不了财务自由;下篇我们一起学习后面两个重点内容:就是要成为真正的富人,必须学会让财富持续增值,但是有五个惯性认知会成为我们的阻碍,我们必须打破它们是想成为拥有财富的人应该具备的五个特质。

       想要让财富大量增值,必须走出的五个认知误区。第一个认知误区,也是常听到的一句话: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尽可能地把资金分散,比如说买许多种不同的股票,或者在不同的房地产上进行投资。这其中涉及的是一个投资组合理论,这是经济学家马科维茨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我们能精心选择各种投资的搭配比例,就能实现投资风险的最小化,从而取得一定的收益。而这些投资之间越没有关联,那么这种投资组合的风险就越小。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用在成为富人这件事上,就不大有道理了。齐特尔曼认为,分散投资实际上阻碍了财富的增值。这样分散投资的方法确实能避免做出糟糕的投资选择,但只是让我们少犯错而已,却不会让财富增值太多。齐特尔曼本人在15年前决定投资柏林的房地产市场,他现在的投资收益率是两位数。如果当初他选择分散投资的方式,只买一种房地产基金,那么最终的收益率只有百分之几而已。

       如果我们不分散投资,那么我们如何像作者那样精准投资呢?齐特尔曼认为,投资最关键的一点是对要投资的市场是否有足够了解。从市场里所获得的信息通常都带有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这些信息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比如政府公布出失业率上升的消息,有人可能认为这是个坏消息,因为失业率增高意味着经济形势比较严峻,股市会受连累;可也有人认为这是个好消息,因为他们觉得央行会因此而降低利率,反而能刺激股市上涨。投资市场里的很多交易之所以能发生,就是因为总有截然相反的意见存在。一部分人正在买,而另一部分人正在卖。但无论如何,最终只有一方会预测正确并获益。因此,如果对市场的了解足够深入,就更有可能成为正确的那一方。

       第二个认知误区,很多人认为市场的低波动性意味着低风险。市场的波动性,简单地说,就是收益率的变化。这也是刚才我们提到的经济学家马科维茨的理论,他认为波动性越低,风险性也就越低。

       但这个理论也存在问题。另一个经济学家迈克尔·开普勒举过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假设有一只股票,第一个月上涨了10%,第二个月上涨了5%,第三个月上涨了15%。而同一时间里,另外一只股票每个月都下跌15%。按照波动性理论,第一只股票波动性大,而第二只的波动性一直稳定在15%,那么第一只股票的风险性比第二只大。但事实上,第一只股票虽然一直在大幅度波动,但它的价格始终在上涨,三个月下来它的收益达到了32.8%,而第二只股票虽然波动性一直很平稳,但它一直在跌,三个月下来要损失38.6%。这个例子说明,低波动性并不等于低风险性。

       第三个认知误区,很多人认为应该尽量在本土进行投资。在投资时,我们普遍认为海外投资的风险比本土投资的风险大,这被齐特尔曼称为“本土偏好”。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德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的房产中,有六成多位于德国境内,只有1.4%位于亚太地区。虽然当时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形势比德国好,而且投资过程也很简单,但还是没法改变大多数德国投资者的观念。

       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德国人身上,许多调查都显示在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投资者普遍认为本国的股市会比别国的股市有更好的表现。齐特尔曼说,本土偏好会忽视那些正在盈利的海外市场,从而让投资者损失潜在的收益。书中的研究数据显示,在不同的投资市场里,本土偏好会让投资者损失1.48%到9.79%的潜在收益。如果是周期长,数额大的投资,这个比率造成的损失会非常惊人。

       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研究能够指出,本土偏好出现的原因。德国的一些研究者认为,民族自豪感可能是原因之一,他们发现,当国家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的时候,海外投资的数额就会减少。本土偏好是一种情感偏见,会妨碍我们制定明智的投资策略。齐特尔曼认为,不要认为熟悉的市场就更安全的市场,我们必须为自己的投资决策找出更充分的理由,才能远离情感的误导。

       第四个认知误区是习惯用过去的市场数据作为未来投资的依据,这也被称为用“后视镜视角”去投资。为什么叫后视镜视角呢?开车时是直视前方的,我们通过前车窗来观察接下来的道路。从后视镜中只能看见已经开过来的路。

      1998年的德国股市表现特别好,它的股票价格指数超过了5000点大关。德国人随之疯狂购入,那一年他们光在股票型基金上就投入了353亿欧元,而两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13亿欧元。随后指数仍然一直上涨,直到2002年3月开始崩盘。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大家开始大量抛售。在最高位时入场的投资者损失了至少三分之二的本金。2003年,德国股市又开始回升,到2008年又是一路上涨。那些在2002年低谷时期买入的投资者赚了至少两倍。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做过一个研究,他以五年为一个时间段,观察了世界各国的股市。他发现那些表现强劲的股市,其中有三分之二在经历了五年的上涨之后,又经历了五年的下跌。而那些在前五年里跌幅最大的股市,其中有94%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涨幅达到了122%。这么大的变化说明,根据股市在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来选择买入或者抛出是很危险的做法。但在德国股市的这两次起伏之中,大多数投资者就是这样做的。心理学家已经证实我们存在从众心理,这会导致人们不愿意和身边大多数人的意见相左,这种随大流并且受着群体本能支配的行为,是股市小额投资者的典型行为,也是让财富增值的巨大障碍。

       最后一个误区是很多人在投资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能战胜市场上的大多数人。这一点,齐特尔曼主要是针对股市而言的。有一份2012年的数据显示,在德国有70%的私人投资者认为,自己的投资水平高于平均水平,但他们的收益并不支持这一点,而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其实很容易导致投资者的失败。

       曾经有一个赌骰子的实验,在摇骰子之前,人们总是愿意下更大的赌注,而当骰子摇出但还没有公布点数的时候,人们就只愿意下小一些的赌注了。这个实验说明,人们往往觉得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影响随机事件,骰子还没摇出时点数是随机的,自己可以去影响点数。当骰子摇出没展示的时候,人们会觉得自己对点数没有什么影响了。这种现象被科学家称为“控制错觉”,正是这种错觉,导致很多投资者高估了自己在股市上创造财富的几率。

       齐特尔曼说,在买卖股票的时候,95%的人是职业操盘手。他们靠研究股市谋生,有着一套完善的系统。个人投资者基本没有可能战胜这样的系统,尤其是在短线交易方面。齐特尔曼建议,想摆脱在股市投资中的控制错觉,最好采用一种“尤利西斯策略”。在古希腊神话中,尤利西斯乘船经过一个小岛时,发现有一个女妖,她能用迷人的歌声把水手引向险境。因此尤利西斯把自己绑在了船的桅杆上,这样就算是听见了歌声的迷惑,他也动弹不了,最后他安然走出了险境。而所谓尤利西斯策略,就是在默认市场不可控的前提下,制定一个投资计划,不管短期是涨还是跌,每个月都向股市投资固定数额的资金进行长期投资,这就好像把自己绑在桅杆上一样去抵御市场的风险。

       说到这里,我们简要回顾一下第二个重点内容,那就是想让财富增值,要避免陷入的五个误区。第一个是要尽量避免分散投资,挑选一个了解得足够透彻以至于能做出准确预测的市场进行集中投资;第二个是不要认为低波动性的投资就有更低的风险;第三个是要摆脱“本土偏好”的偏见,用更广阔的视野进行投资;第四个是要避免后视镜视角的投资,不用过去的数据作为未来投资的依据;第五个是在股市投资中,不要高估自己的投资水平,要避免出现控制错觉

       最后来说说想要创造财富需要具备五个特质。第一个特质,就是要有企业家精神。2015年,瑞士银行和普华永道发布了一个联合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大多数亿万富翁的财产不是靠继承得来的,而是依靠企业家精神创业和投资得到的。

       那么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呢?齐特尔曼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更开放的思想。曾有调查显示,普通人认为尝试新体验意味着冒险。但超过六成的德国企业家乐于尝试各种新的体验。在企业家们看来,什么都不做才是冒险,因为这意味着错失机遇。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自我效能”,这指的是人们对掌控棘手局面能力的信心。而德国学者劳赫与费雷泽的研究表明,成功的企业家,自我效能普遍高于其他人,局面越复杂,他们越自信。

       第二个特质,就是谨慎地创业。很多人容易把冒险和赌博等同起来,这其实是一个认知误区。刚才我们说到成功的企业家敢于冒险,其实那都是经过仔细思考的策略,其中包含用来降低风险的办法。在《特曼生命周期研究》中,经过6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在严谨性方面得到高分,是企业家获得成功的条件之一。齐特尔曼建议,如果想创业,首先要给自己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里,不要忽视现有的职位,处理不好正职工作的人更容易创业失败。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就是创业所需要的资金量,这个十有八九都比想象的要多得多。创业途中意外太多,不能把创业计划设定得一成不变,否则迟早会失败。

       第三个特质,就是要诚实。人们总是认为,富人是通过不诚实的手段致富的,而自己发不了财是因为太诚实。这种观念是出于一种误解,人们认为商业活动是一个零和博弈,有人赚钱就有人蒙受损失。但齐特尔曼说,稳定的商业关系应该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交易。

       巴菲特曾经买过一个家具店,第一天他问店主那家店值多少钱,对方说四千万美金。第二天他就把支票送过去了,没做任何账目审核。店主很吃惊,但巴菲特说,他信任店主,甚至比对自己的会计还信任。对他来说,这个店就值这个价,没什么虚的。巴菲特还曾经说过,他在雇人时,关注三种品质,就是诚实、智慧和精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诚实,如果雇员不诚实,那他们的智慧和精力可能会毁了企业。

       第四个特质,就是节俭。人们经常认为,富翁喜欢享受奢侈的生活。不过一些来自美国、德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富翁并不喜欢进行炫耀性的消费,他们习惯把穿坏了的鞋拿去修,也会因为长途话费太贵而更换电信服务商。这是因为成功的富人会更注重资产的增值而不是消费。

       最后一个特质,是设定财务目标。让自己赚到一百万,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吗?如果你认为是,那在创造财富的路上就已经失败了。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家给企业设定的目标越高,那么企业后来的成长度就越高。向财务自由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切地知道想实现什么目标,以及为什么要实现。

       齐特尔曼给了我们一个建议,就是把你在今后十年里想实现的财务目标写下来。他认为人们总是太高估自己能在一年里做到什么,而又总是太低估自己能在十年里做到什么。美国学者科尔文等人在2008年得出的研究数据表明,人类所取得的很多伟大成就,都是在十年的时间里完成的,因此对实现财务目标而言,十年也刚刚好。设定十年的目标后,可以把总体目标细分为小的目标,在每一年中争取实现。假如你想在十年里挣到一百万,那么通常来说,你不太可能在每年都挣到十万,而是可能会在一段时间里挣到不多的钱,但随后收入会呈指数性地增长,所以可以据此来设定各个阶段的合理目标值。齐特尔曼认为,当前的财务状况反映了当前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不改变后者,总是因为害怕失败而觉得自己不行的话,是不可能创造财富的。

       总结:第一个重点是财富是什么,如果我们把财富仅仅等同于一大笔收入,那就永远享受不到财务自由。只有让财富不断增值,才不用担心它会消耗殆尽。

        第二个重点是通过打破五个惯性认知,去学会如何让财富增。第一个是要尽量避免分散投资,挑选一个了解得足够透彻以至于能做出准确预测的市场进行集中投资;第二个是不要认为低波动性的投资就有更低的风险;第三个是要摆脱“本土偏好”的偏见,用更广阔的视野进行投资;第四个是要避免后视镜视角的投资,不用过去的数据作为未来投资的依据;第五个是在股市投资中,不要高估自己的投资水平,要避免出现控制错觉。

       而第三个重点,是创造财富应该具备的五个特质,第一个是企业家精神;第二是严谨创业;第三是诚实;第四是要节俭;第五是要敢于设定高远的财务目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