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4 何为逻辑思考力
何为逻辑思考力
1逻辑思考力使人进步
当无尽的烦恼不停围着我们转时,请先试着把造成烦恼的原因找出来。
#如果长时间不能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就会形成压力
所谓逻辑思考力就是建立逻辑思维来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如果大脑中总是一片混乱,各种想法得不到整理,那么就不可能进行逻辑思考。
比如说,如果类似于“做还是不做呢”“买还是不买呢”这样的问题总是回旋在我们的大脑里,对自己造成烦恼,事情就不可能有进展。当我们无法对思维和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时,就会很茫然,当然烦恼也会随之而来。
如果头脑中的想法太多了,就会造成选择性障碍。这时即使想尽快作出选择,类似于“如果失败就惨了”“太浪费钱了”的想法就会困扰我们,使我们不能向前迈出一步。
就在我们这样反反复复抉择不出而陷入烦恼之中时,时间会悄然流走。如果这样僵持持续下去,就会使我们自身产生压力。以至于最后成了“怎么样都行”,从而放弃了选择,将答案寄托给掷色子似的运气。
#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思考,就会充满自信,有所进步
如果无法整理出思绪,就把它们都写在纸上,这样就可以清晰看到我们的烦恼。将“目的是什么”“想干什么”“怎么做”这些问题罗列出来,进行整理。
一定要首先思考“目的是什么”,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把“究竟为了什么”清晰化,以此作为出发点。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根本说不清楚到底在“烦恼什么”。只有明确了目的,才可以进行思考“为了达成目的,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接着就可以进行逻辑思考了。比如,即使你有很多备选方案,但最终选出了一个最好的方案,这样也是可以的。相对于“做还是不做”来说,还不如去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可以使思维向前迈进一步,并且使自己在心态上也更加积极向上。
2跳跃式思考,不能让对方明白想表达的意思。
虽然在自己脑子里时很有逻辑,但为什么说出来后对方就是不明白呢?
#有逻辑的人和没有逻辑的人
有逻辑的人和没有逻辑的人思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所谓有逻辑,就是要建立逻辑机构,从而得出结论,使结论正当性有理可循。
即使别人认为是没有逻辑的人,在他自己看来“自己也是有逻辑的”,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为什么这样的人虽认为自己有逻辑,但别人却不认同呢?这是因为他们说话的论据时常出现跳跃,语言不连贯。
虽然在自己脑子里时很有条理,但如果说话时语言表达不连贯,也会被认为是“说话没有逻辑”。也就是说,如果说话时没有一定逻辑,那么别人就会认为我们“没有条理”。
比如,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得出一个结论(主张)时,如果不对其进行根据上的论证和说明,那么对方也很难信同。比如,即使我们说“以我多年的经验来看,明天有可能下雨”,对方也不会轻信。
#是否在说话时向对方展现了客观证据和合理主张
如果把能够得出结论的论据(也可以说是说服对方的事实材料)和逻辑思维相结合,就可以使语言具有说服力,让对方从内心真正接受我们的提议。
但是论据七零八散且没有顺序,对方当然不会接受我们的结论了。对方一定会想“为什么是那样”“我没办法接受”。
即使论据清晰明确,如果论据附带的事实和数据不清楚,也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使论据附带的事实和相关数据具有可信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数据和事实模糊不清出,那么以此得出的结论就好比在沙子上搭建的房屋。它摇摆不定岌岌可危,一旦遭到别人的反驳,就会漏洞百出。如果我们说话时能考虑到“是否能够保持论据的连贯和正确的向对方传达意思”“事实和数据是否正确”,那么就不会再被人们认为是没有逻辑的人。
“爱较真的”和“有逻辑的”是不同的
富有逻辑的人,可以看到事物的整体。让我们排除自身的感情来面对现实吧。
只是爱较真,就是单纯的狡辩
我们经常认为,理工科出身的人们一般都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的确,我们会这样想,正是他们运用了逻辑思维,所以可以回答数学或物理这样的难题。但是,理工科出身的人们真的善于运用逻辑思维吗?如果让我断言的话,我的答案是NO。从某种意义上说,仅在狭小范围内进行思考,对逻辑思维的培养是没有好处的。只专注于一个细节,就很容易看不到周围的事物。
要正确的认识事物就要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进行整体上的把握,这才是所谓的运用逻辑思考去思考。当然,在最后对其进行加工时,理工科出生的人“在狭小范围内寻找真理”的特点就能发挥作用了。
如果论据和事实混乱不堪,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就算评论家对你说“所以就是如此呢”,作为听者一方,还是觉得这没有说服力。所以不要把别人说的话一下子吞下去,要用自己的大脑进行逻辑思考。
个人感情会阻碍逻辑思维
个人感情越强烈,越容易对论据和事实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并且,如果感情过于激动,就容易草率地得出结论(主张),论据就会没有连贯性。
如果大脑中一片混乱,那么就试着倾听对方讲话,或者喝一杯热茶,让情绪冷静一下。在说话时情绪平和最重要。
另外,也有人对自己的结论不进行说明,而是用名人名言或典故来使自己的主张正当化。其实这也是一种植入了个人情感的主张。我们会发现,在公司里所处的层次越高,这样的人越多,这就是“狐假虎威”。
所以,对于典故这类证据,经常会出现两种对立的说法,比如“不如虎穴焉得虎子”和“君子不引火上身”。如果你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时间和场合来引用支持你结论的典故,恰巧是暴露了你的说服力不够强。
使证明结论的场景明确化首先,变成小鸟,飞到空中鸟瞰森林的全貌。从整体(全体)到局部(细节)进行思考。
如果无法区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就无法建立逻辑思维。
如果不看清整体,就执迷于探讨局部,那么就无法认清自己身处的情况。如果在进行森林探险前,不首先看看森林的全貌图,就不清楚哪里有山、哪里有河流。
从整体上进行观察,称作鸟瞰。如果像小鸟一样首先看到事物的整体,就不会在处理细节的问题上迷失方向。所以,可以让人看到整体的图,也被称作“鸟瞰图”。城市开发和搭建建筑物,都是从绘制鸟瞰图开始的。
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也能考虑到局部,这样就可以把整体和局部有效联系在一起。也能向听者一方清晰表达我们的意思,建立具有逻辑的说话方式,让人更容易理解。
比如,我们有A、B、C三个方案,首先我可以在一张图上展示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人们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再分别论述三个方案的不同之处,这样的说明方法更容易让人们认识和理解。
思考的顺序是有整体到局部
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考方法被称作“由大及小的思维方式”。所谓整体,就是指事物的全体或概要。所谓局部,就是部分或详细内容。
如果把“由大极小”解释成“概要——详细化——具体化”“计划——设计——实施”,也许就更容易理解了。在平时说话时,我们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细微、具体的细节上。但如果想让表达富有逻辑,就要把这些具体的细节放在后面。首先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对说话的内容有一个整体介绍,这样才比较合适。
我们在作出一个结论时,总爱动不动就说“只能这样,必须这样”,我们需要注意和反思这种结论。比如,我们说“运动对健康有好处”,因此我们支付高额的健身房会员费,进行超负荷的运动,结果会怎样呢?这样反而有损健康。
我们还需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得出更好的结论。比如,我们可以从更广的视野为“怎样可以增强健康”这个问题寻找答案。有规律的生活、不暴饮暴食、做定期的检查,这样就可以找到很多备选方案。然后从这些备选方案中,选出对我们有效的解决方案。
把垂直思考和水平思考结合起来首先进行整体上浅层次的水平思考,然后在进行有深度的垂直分析。
人们容易一上来就垂直思考,请先水平思考
思考的方式可以分为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所谓水平思考就是对事物的整体做浅层次的分析。所谓垂直思考,就是对特定部分进行有深度的分析,不能说二者哪个更重要,只能说“首先进行水平思考,然后再进行垂直思考”这样的顺序很很重要。
日本人善于做垂直思考,而在水平思考方面显得能力较弱。与其说是弱不如说是习惯使然,喜欢一上来就进行垂直思考。但是,不包含水平思考的垂直思考是鲁莽的。这种方式完全无法顾及周边,就像潜水艇和望远镜一样,只能看到狭小的范围。
所谓有逻辑的思维方式,首先要从水平思考着手,然后在进行垂直分析。水平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整体,然后找到重要的部分,进行重要性排列。一旦确定了重要点,就可以运用垂直思考了。比如,在商业方面,我们需要用水平思考去分析新项目实施的可能性。然后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出几个费用低、效果高的项目,运用垂直思考找出具体的项目方案。
两种思考方式结合,可以扩大视野、提高分析能力
有些时候,我们虽然已经用水平思考方式将事物做了先后顺序的排列,也经过垂直思考进行了实践,但是结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一样顺利。比如,运用水平思考找出候补的新项目,也运用垂直思考对有希望的新项目进行分析。但如果一直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是不是有必要再一次进行水平思考而重新对方案进行顺序上的调整呢?
我们在做垂直思考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进行水平思考,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有效。比如,我们要使“住宅改革”这个新项目具体化。在对改革进行市场分析同时,也要对建筑物改革之外的诸如循环利用、废物处理等相关事项做考察,在一个有宽度的整体层面上排列出先后顺序。
将“能够顾及到周围大环境的水平思考”和“进行深入分析的垂直思考”这两种思考方式结合起来,不偏不倚,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
在述说自己的主张的时,运用逻辑分析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就更能使对方理解。如果毫无逻辑,则对熟人以外的人是行不通的。
建立逻辑思维,可以使问题更容易解决
逻辑思考力,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和寻找原因是不可分的。并且,在寻找原因的时候,逻辑思维非常重要。
发现原因,找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可以从实质上促进问题的解决。相反,如果尚未探清问题的原因,就胡编乱造出方案,即使有多个方案也不会产生任何作用。
在日常的生活中掌握逻辑方法,“是什么原因”“why”是逻辑思考的基础,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逻辑思考。
尝试经常在心中发问“why”
不进行逻辑思考的人,总是把运气好坏、全靠运气挂在嘴上。实际上是因为没有深刻思考“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逻辑思考的作用
逻辑思考方式可用于各种情境,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颇多。一是提高了信息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即阅读报纸或杂志,如果重视基础疑问,就能增强探索意识。如果对各种事物都怀有好奇心,那么也提高了信息收集能力。
二是提高了自我推销力,自我推销是游说术的一种。通过摆道理、简单清楚地进行说明,能够说服听者。
三是提高了交涉力和说服力。逻辑性的谈话方式使初次见面的人易于沟通,并能加深相互间的理解。
四是能够提高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自己头脑中讲道理并养成逻辑思考的习惯,思考力也得到提高。
逻辑思考有助于提高各种能力,增进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25
培养逻辑思考力的7大基本方法
方法一:使解决问题的过程透明化运用逻辑思考力,明确解决问题的过程
改善的过程——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逻辑思考的基础,就是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一个透明清晰的认识。“完美的过程可以产生完美的结果”这种观点可称为过程主义。一旦将解决问题的过程透明化以后,再去解决问题或者进行工作,就会稳步接近目标。
作为此方法的构成,有改善和改革两种方式。改善就是对目前的做法不做大的改变,只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做好。改善可以说像建房子一样,把砖一块块地垒起来,也可以说就像把脆弱的墙体加固一样。当然,这还需要时间,但却可以稳步地将事情做好。
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确定需要改善的主题,使改善的目标明确化。当开始进行改善以后,就要分析现状,探明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找出达到目的的方法。分析完问题产生原因后,将其进行归纳,确立改善方案。然后试着实施改善方案,确认改善效果。如果改善的效果不理想,就要重新确定改善方案然后反复改善。一旦达成目标,就改善成功了。
改革的过程——确定目标并一口气完成
在做改革的情况下,一旦明确了过程,就能着实推进问题的解决。
改革指不再固执与目前的做法,而是彻底从根源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改革应有的姿态就是确定宏伟的目标,并且一口气达成目标。它也被称为跳伞模式。确定目标地点,然后瞄准目标纵身跳下。虽然这种做法有较高的风险,但可以在短时间内达成目标。
推进改革的方法就是打破现状,提出问题,下定决心设立目标。明确了应有的做事姿态,就要对现状分析,然后搜集如何进行改革的信息。并且,将阻碍自己实现目标的障碍找出来,确立改革方案。
方法2:三角逻辑,提高说服力 明确结论、论据、数据,增强说服力
用三角逻辑将结论和论据结合起来
在做逻辑思考时,结论、数据和论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使用三角逻辑,就可以将三者结合起来,从而找到线索,并更容易说服对方。
在三角逻辑中,结论是三角形的顶点,而数据和论据是三角形底边的左右两点。所谓结论,就是说话的推论、假设。所谓数据,就是为了说明自己的主张而举的事例、统计数据等事实。所谓论据,就是原理、法则、公理、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等,相当于理由。使位于三角形顶点的结论正当化的理由,就是这些数据和论据。
用多层三角逻辑增强论据
如果论据没有说服力该怎么办呢?就算引用的数据再准确,如果自己的主张不具备说服力,对方也不会接受。
即便自己知道这个论据是正确的,但如果对方不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那么也不会被对方接受。在此想要加强论据,就可以使用多层三角逻辑。这种方法是用数据和论据来武装结论的方法。
比如,将“村上基金买了A公司的股票”作为数据,把“如果购买村上基金的股票股价就会上涨”作为论据,将“A公司的股价就会上涨”作为结论。但是,如果对方不承认你的论据,那么结论就不具备说服力了。这时,如果我们进一步说“过去10次都是这样的”,就能提高数据和论据的客观性了。
方法3:归纳法,总结事实然后得出结论 积累事实和数据,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导出结论
在无法得知结论时可用归纳法进行反复测试
在推导结论时,归纳法就会发挥作用。拿三角逻辑来说,是按照“数据”——“论据”——“结论”的顺序一步步展开论述。
所谓的归纳法就是将一个个数据积累起来,分析其发展的趋势。以数据反映的趋向进行类推,加之以一般法则,就能得出自己的结论。由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大多时候被称作推论(推测得出的结果)。
归纳法,使论据明确化
世界上存在着作为智力斗争的辩论。它由赞成派和反对派组成,从理论上使对方认同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
在辩论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数据和论据,就可以充分说明正好相反的结论。换而言之,根据使用数据和论据方法不同,可以得出对自己这方有利的结论。
方法4:演绎法,找到事物的趋势从而确立假说 将事物的趋势用具体的数据来证明,从而得到结论。
运用演绎法将想到的结论证明出来
演绎法就是“将一般的趋势用一个个数据整合起来从而得出结论”的推导方式。用三角结构来思考就是以“论据”——“数据”——“结论”这样的顺序展开。
首先,论据是用来说明事物的一般趋势的。
演绎法是从一般的趋势中类推出结论的。这种类推即使刚开始有一些较为跳跃性的论据也没有关系。即使是被人们质疑的论据,到了数据阶段,对每个事实数据进行验证后,这样的论据也有可能被承认了。而且,如果论据是发散的,更容易推出自己的结论。
先确立假说再进行验证的演绎法
运用数据去证明一个正确的事实时,如果不能百分之百证明它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把这种结论称之为假说(假设的结论)和推论。
“所有的鱼都能游泳(大前提)鲤鱼也是鱼(小前提)。所以,所有的鲤鱼都能游泳。”这样的三段论法也是演绎法的一种。
三段论法就是大前提(原则和公理等)——小前提(一个个事实)——结论(假说、推论)这样的公式。
方法5:MECE,使遗漏和重复降到最低
把握事物整体的时候,一定要防止出现思考的遗漏点和重复。
在不出现遗漏和重复的情况下把握整体
如果出现遗漏点,那么就会影响逻辑思考。
如果考虑不到位,也有可能丢掉来之不易的机会。如果只是盯着眼前的事物不放,那么就会遗漏其他的事物。
重复也会对逻辑思考造成障碍。如果将各种复杂的关系重叠在一起,就会分不清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如果分不清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那么就会使正在说明的事物产生混乱,没有任何条理性,从而使听者一方也不明白我们要表达的意思。
要把握事物的整体就要考虑好先后顺序
MECE没有遗漏和重复的状态
遗漏点和重复消失的状态就是MECE。运用MECE可以使对事物整体的认识逻辑化,并且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一个体系上的把握。
方法6:逻辑树,对信息进行整理
如果能灵活运用逻辑树,就能从层次和体系上对信息进行把握
运用大小关系和因果关系对信息进行整理
逻辑树是对事物整体进行轻松把握的方法。所谓的逻辑树,就是由逻辑构成的大树。它是运用大小关系和因果关系对作为逻辑构成要素的树干和枝叶进行体系化整理的方法。
方法7:5W2H,验证信息是否有遗漏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