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并不可耻心子推首合集心理

第一次,不再因“敏感”自责

2017-12-01  本文已影响345人  学心知行

文|心子

1/

我是一个性格比较敏感脆弱的人。

别人的一言一语,进入心房,像是与内在薄薄的气泡发生了碰撞,不留神就触动了某个情绪的按钮,或开怀,或伤感,或激动,或难过。

多年来,一起相处的亲人、好友,最后都无奈养成与我说话小心翼翼的习惯。

我感到尴尬、惭愧,时常陷入自我反省的状态,不希望身边的人因此与我相处烦累,也不希望自己是如此令人敬而远之的“玻璃心”。

如老子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万事万物非一成不变,矛盾的两方是会互相转化的。

“过度的敏感”可能在某些方面会带来不好的影响,然而如果善加利用,适时调整,用在写作上,却是极好的一枚“利器”。

前几天,作者绛洞花王做了一次精彩的散文分享课。最后她把专业课老师曾送给她们的一句话,送给了我们: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的人,是与好文学无缘的。

这句话就像是特意为我而生的“安慰剂”,让我感动,也许,我自认为厌恶懊恼的“敏感”并不是彻彻底底的缺点。

2/

大凡爱好写作的人士多少都会有一颗对外界敏感的心。当然,这里的“敏感”或许和我个人有些自卑的“敏感”还有些微差别。但是,必然也是有其共通之处。

如果一个人比较神经大条,对人、物、事不会有过于强烈的感受和触动,这种“乐天派”的性格固然会很受欢迎,与人很好相与。但是,她必然也不会喜好,那需要融入细腻情绪和情感的文字了。

曾经在一次分享课上,老师对某位学生的作业评价道,文章比较扁平,不够立体,不太有深度,只是像流水账一样叙述了她的生活和故事。

像画者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样,写作者也需要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周遭的一切。

一景,一情,一言,如果没有能触动到她的地方,也就难以激发出她的情愫、思索,难以将素材深入自己内心“烹制”再“精美上桌”。

鲁迅《书信集·致徐懋庸》:“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

多数人疲于为生计奔波,现实中到处充满了商业浓厚的味道,这也让我们难免在这快节奏的时代,无法静心深入地思考和表达。

在这种情况下,便更需要用“敏感”来发挥作用,不论是否去写作,都应该保留自身原本的好奇和敏感。

3/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八章:“再没比恋爱的青年人敏感了,对方一丝一毫的变化,都能感受出来。”

当爱慕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对她的一切都非常在意,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似乎都成了牵动我们心的引线。

推而广之,如果一个人对他人,外界都充满了好奇和爱,想不敏感是不可能的。

我们还听过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言:爱让这个世界转动。

训练营的无戒老师也曾说:我一直不太敢说,其实你们有很多人感到坚持写作痛苦,是因为你们并没有那么热爱写作。

我非常赞同,如果你喜欢另一个人,不管她怎样,你都会喜欢,如果不喜欢,我再把她夸得天花乱坠,你也不会心动,勉强相处只会激增痛苦。

在爱的基础上,注重培养作为写作者需要的“敏感度”,将会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个世界,也更加通往我们的内心。

4/

中科院心理所的黄峥老师曾讲,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类人,一类是敏感型,一类是不敏感型。

不敏感型的人群可以适应各种困难的环境,有助于人类的延续。而敏感的人群,则在条件比较好的环境下会发展得更好。

而敏感类人群和不敏感类人群各自分工,承担了这个世界偏感性和偏理性的不同工作。

因此,敏感型是为人类发展真实存在的一部分人群。当再听到人们说自己敏感,也就不用再感到自责了。

《成为作家》这本书里讲道,天才作家的气质是这样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尚能保持孩童般的天性和敏感,还保有“天真的眼神”。

当然,并不一定每一个爱好写作的人士都必须要以成为“作家”为终极目标,我们不过是愿意享受那种悉心观察和体悟世界的感觉,我们更享受用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字来表达和传递不同灵魂的过程。

如果你愿意,我希望你也是与我一样有那么一点“敏感”的人,或是期待走进对方内心深处的人,让我们能够有灵魂的碰触和交流,释放爱和生命的力量。

-END-


我是心子,你心里的影子。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31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