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深度浸润
罗胖在2023年的跨年演讲中提到了清华新雅书院的院长梅赐琪,并给出了梅院长的一张日程表:
周一傍晚,带学生跑步;
周三上午,办公室开放时间,学生可以随时去找他;
周四下午,主持“惊鸿”系列讲座;
周五中午,跟两个宿舍的学生午餐;
周五下午,跟学生一对一对谈。
看完这个日程表,我们会了解到梅院长跟我们一般想象的大学院长不一样。他花了大量时间跟学生待在一起,甚至是找各种方式跟学生们“搞关系”。
梅赐琪院长原来在清华主持写作与沟通中心,负责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写作课。40位老师教大一新生,这门课必须人人过关。
这门课有一个特色,叫“面批”。什么是面批?就是学生写好文章,交到老师那里,老师提前看、批改好,然后跟学生一对一面谈,逐字逐句地反馈文章的问题,怎么改,为什么。注意,是师生要见面,一对一面对面地交流,不是老师跟学生的邮件往来。
算一笔账,每年清华的本科新生,是3700人左右,每人面批2次,每年的面批量是至少7000次。这是多大的工作量啊。梅院长说这个写作课的教学理念是:“全过程深度浸润。”
从梅赐琪院长的这个故事中我们作为中小学一线教师又会有哪些启发呢?
1.线上教学远不是教育的真实场景,教育还是要回归线下的真实情境。
这个学期,满打满算我的学生们只上了一个月零九天的课,应该是史无前例的,希望今后也不要再有了。我的学生们恰好又处在初四毕业班的关键时期,网课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这个学期的期末考试都不能全区统一了,甚至有的学校和地市干脆不让举行期末测试了。是啊,考了能怎样呢?学生们反馈的答卷有多少水分在里面。
周五我们用小管家举行了一次模拟测试,结果学生们的提交率只有百分之六七十。催着要有意义吗?我没有催,因为即使这些孩子勉强交上也有太多水分。隔着网络怎样和这些学生沟通?怎样和这些家长沟通?时间越长,越觉得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
2.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梅赐琪院长的种种做法就是在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全过程深度浸润”,这个词对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元旦假期有很多学生发来微信问候,有的学生在提交作业时顺带问候一下,看到孩子简短的话语还是瞬间被温暖到了。
学生上传作业我们大人都需要温暖,那孩子们呢?这个周末我得用小管家把学生提交的试卷看完。线上批阅比看试卷麻烦多了,而且特别费眼睛。如果是线下,我可以找个别同学单独交流,告诉他老师的期望,以及他目前存在的问题。可是现在,只能利用网络集中讲解,网络那头你想提醒的孩子有没有听课,有没有意识到老师讲解的这个问题就是他在答题中出现的,一切不得而知。也有一种办法可以稍微好点,那就是把每一个知识点出问题的学生一一列出,单独提醒,这就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去做统计,虽然不能做到全部,但是能做到一部分也是好的。
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班级,我们和学生打交道就离不开关系,而和学生搞好关系,就要学习梅赐琪院长的全过程深度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