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成果为他人所用,才能称之为贡献!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1章读书笔记
#2016年11月18日更新#
今天开会,一个同事在各种争吵中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这个方案能够符合每一方的利益,她没有自己说出来,而是提前在部门小会议的时候说服了大领导,让大领导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结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大家都往这个方向去继续工作。
所以说,想让自己的成果为他人所用,形成贡献获得有效性,有时候还需要一些技巧,需要思考组织环境后做出恰当的行动。如果她自己提出来观点,可能很难获得今天的效果。
#2016年11月17日完成#
本章结构:
#1 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没有有效性就没有成果)
#2 谁是管理者?(有知识性的产出,做出决策且为自己的决策负责的人)
#3 管理者的痛点。(四大问题,提高有效性是唯一出路)
#4 如何获得有效性?(利用一技之长,同时了解各领域基础知识)
#5 有效性是可以通过训练学会的。(形成5个思想习惯)
按照金字塔原理,#1 & #2是背景,#3是冲突,#4是问题,#5是方案,完美的金字塔。
这一章感悟最深的是,要在组织里工作得有效,就必须要主动关注和接触同事、上司,利用他们的长处,同时让自己的成果被他们使用,才能真正形成贡献。
以下是阅读过程中的随想(斜体为原文):
“使某项工作产生效益”和“完成某项工作”可视为同义词。
不是很赞成这个观点,完成某项工作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就可以产生效益。
以前一位上司说过,每个人每天的工作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Bad Work,就是那些不产生价值的工作,比如每天在公司里找人签字,走流程等等,这些工作本身不会产生任何价值。
第二种是Good Work,也就是你的职位描述里面写的那些工作,你完成了这些工作,就满足了公司雇佣你的要求,但是这些工作不会让你出色。
第三种是Great Work,这些工作是超越你的职责描述的,是你引以为豪的事情,是你下一次找工作的时候会跟面试官提起来的那些工作。
所以我们每过一段时间都会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工作内容,看看里面有百分之多少是Bad/Good/Great Work,只有Great Work才应该是你在工作中的追求,如果你完成的都是Bad Work,我觉得是不能称之为“产生效益”的。
所谓效率,可以说是“把事情做对”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的能力。
这一点我是赞同的,我们每天都在工作,但是要想想,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正确的,有句话说得好,在错误的方向上狂奔,只会离目标越行越远。
谁也不知道一位知识工作者在想些什么。然而,思考正是他的本分,他既是在思考,他就是在工作。
现在浮躁的社会,太多人已经不能称之为”知识工作者”了,很多人每天的工作只是满足于做“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把手上的工作完成了就好,却不知道要思考未来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如果不能安静地思考未来,就很难获得长远的成长。
知识工作者不生产产品,生产的是知识、创意和信息,只有通过另外一位知识工作者把他的产品当作投入,并转化成为另一种产出,它才有实际的意义。
这个观点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也就是说,我们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做的这些事情,只有让我们的“下游”作为输入并转化成为他的“产出”的时候,才能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每天做的事情,有没有想过谁是我们的“下游”,他们又用我们的产出去做什么事情,产出什么样的价值和产品呢?
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这样一位管理者,不能仅以执行命令为满足,他必须能做决策,并承担起做出贡献的责任。
这跟之前的理解是一致的,一个人不能满足于做Good Work,他还必须要想着做Great Work。如果仅以执行命令为荣,那么跟一台机器有什么区别?价值在哪里?
只要有一天身为管理者,他就不能忘记他的标准、目标和贡献。
你的工作标准是什么?节操是什么?目标是什么?你的贡献又是什么?
大部分的一般经理人的工作性质是相同的,那就是计划、组织、整合、激励和考核。他的管辖范围可能相当有限,但在他的天地里,他确实一位管理者。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不论你的职位高低,只要你是一位管理者,就必须力求有效。
管理者面临的四个现实问题:
#1 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不属于自己;
#2 被迫忙于“日常运作”,除非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
#3 存在于组织中,只有别人能够用到管理者的贡献时才算是有效。对有效性而言,最重要的人不是直属下属,而是其他部门的人和本人的上司,如果不主动接触这些人,不能使这些人利用他的贡献,他本身就没有有效性可言。
#4 身处组织“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在组织中的职位越高,就越有可能为内部问题所困而不能到外部的情况。
#1� 是一个道理,管理者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被别人占用了所有的时间而无法思考时,是无法做到有效性的。一个管理者绝对不应该只关注于日常工作。
#3 这一点是我对本书到现在最有启发的一点,在组织里,只有你的同事和你的上司才是最重要的人,如果你无法让他们利用你的贡献,你就失去了工作的有效性,所以单打独斗是不可持续的。
#4 应该就是应该时刻保持对市场的关注的意思。
在组织内部,不会有成果的出现,一切成果都存在于组织之外。在组织内部所发生的,只有人工和成本。一个组织要产生一项既定成果,其工作量越少,表示其成绩越好。
组织的产出,才是组织的成果,客户的价值才是成果,其他都是成本。一个组织越简单,成本就越低,越复杂,消耗就越大。组织不能仅仅满足于生存,而是应该关注于对外部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所谓事实,应该是已经认定,已做分类,并且已确知其关联性。在量化前,必须掌握一个概念,那就是:必须先从无数现象中抽象出某一具体的特性,并对其命名,然后才能进行计算。
从后面的两个例子,我理解这是说不能满足于表面的调研数据,而是去评判数据后面现象是否真正有关联,比如福特Edsel车的失败,就是由于把调研和购买肤浅地联系起来的原因。
对于外部的情况,真正重要的不是趋势,而不是趋势的转变。
数字化是趋势,但是数字化往什么方向转变,才是决定企业是否成果的关键,同样还有移动化趋势。大家都能看出来某个东西是趋势,但是真正能够把握的,往往是看到趋势转变的那些人。
如果他不致力于学习提高自己的有效性,就不可能成为卓有成效的高管理者。
管理者必须有洞察力,不仅仅能看到事实和现象,更应该要看到事实和现象后面的关联和逻辑,并形成对趋势的洞察,否则只能沦为电脑一样的机器。
文武全才是很难找到的,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建立组织的方式:若某人在某一重要领域具有一技之长,就要让他吃哦拿分发挥这一特长。
在我的想象中,每个人都是一个有长板和短板的木桶,而一个优秀的组织,是利用每一个人的长板围城一个能装最多水的容器,形成一个具有最强竞争力的组织。当然每个人的短板也不能过短,还是应该有一些基本的门槛的。
通才和天才可遇而不可求,必须提高有效性,增加现有资源的产出。
不要只想着锅里的,想想如何吃好碗里的。
想要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习惯:
#1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2 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3 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
#4 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些少数领域,只要有优秀的绩效就能产生卓越的成果。要事第一。
#5 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知道如何按正确的次序采取正确的步骤。
#3 在目前的处境下,我应该如何利用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呢?
一向有效的决策,总是在“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它绝不会是“一致意见”的产物。
之前一直都不喜欢有争议,但是应该转变心态欢迎不同意见的讨论,同时敢于做出决策。
快速的决策多为错误的决策,真正不可或缺的决策数量并不多,但一定是根本性的决策。他们需要的正确的战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这句话在现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试错”环境里,还有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