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继续前行

2024-02-17  本文已影响0人  寒夜Joanna

革故鼎新,继续前行

-----读“关于课型分类的课堂教学实践”有感

从放假到现在,我们中原名师工作室开展的寒假“共读一本书”活动,已进行到如火如荼的地步。对于一个才疏学浅的我来说,每天都看到伙伴们在群里领读分享,积极参与,分析到位,且很有深度,也很有内涵,打心眼儿里佩服他们。真的,再不逼自己一把,我都为自己捏了一把汗!

今天重读罗晓晖老师《语文课型与语文教学》的第五节:关于课型分类的课堂教学实践----在”基于课型分类的课堂教学“主题教研会上的发言,罗老师在这一节从两个大方面加以论述的:其一,关于课型分类。这一环节,又包括两个分支:1、单元教学要分课型实施。2、基于单元教学的几种课型。其中在第2个分支中又分为以下几点:①预习课②文本分析课③评价鉴赏课④文学史课。其二,对两堂课的简要评价。这一环又包括以下三点:1、评价鉴赏课的难度在何处2、学理:教学核心内容的准确把握3、火候: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针对其中的“从单元教学的角度,罗老师讲四个课型”这个方面,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其实,罗老师在本书第一节中已经重点说明语文的课型分类,并对语文素养跟各种课型的联系作出简明的解释。语文课型的划分,最初的意图是避免把语文课上成缺乏章法的”大杂烩“,也解决语文上什么都在讲、什么都未突破的问题。罗老师说依托教材单元教学的课型,是统筹考虑、突出重点、有序实施的。

预习课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单元的自主学习,学生自主体验文本,主动发现疑难,这是文本分析课的基础。作为一名农村乡镇教师,从学生的学情、学习氛围、环境以及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别奢望学生在课外预习,预习必须在课堂上置于教师的监控之下。我很赞同罗老师说的那句很极端的话:一切不在你眼皮下发生的事,对你来说都是不是真实的。就拿我所教的那群孩子来说吧,一堂课结束之际,布置了下课的预习作业,且一再强调,预习!预习!当然无疑就是提前读读课文识识几个字,如此而已。谁知第二天上课检查预习作业时,额滴神来!六十位学生能完成的才有三成。我一再压制心中的“怒火”,一再告诉自己:别生气!别发火!宽容那些孩子吧,作业量大,他们也不容易。可是,面对此种情况,谁能安抚我的心?罚写作业有用吗?带着生气的脸怎能驾驭好我的课堂吗?不妥协又能怎样?我终于读懂了罗老师如此细腻分析的“预习课”,现在的“自主学习”这一口号喊得很响,但成效不佳。因此,预习课就应该实实在在地上成“预习课”的模样。

文本分析课的任务是学习解读方法,实现文意理解,这也是评价鉴赏课的基础。文本分析课,必须带领学生去扎扎实实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整合文本的信息,得出文本的主题。例如一次试卷阅读理解第二大题的议论文阅读,无论是两个文本或多个文本对比阅读,现在出题类型第12题是综合分析题:文本一和文本二的观点是否一致,请给出理由。针对此题,必须走进文本,逐一找出每一自然段的信息,然后信息整合总结得出论点。论点,即是作者的观点,然后将两个观点进行比较,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无论是现代文“群文阅读”,还是诗歌对比阅读,必然存在文本分析。罗老师还结合高考试题考史传,他一直见血似的指出“是很严重的错误,方向性的错误”,因此我们也要懂得“学科边界”语文不可以“越俎代庖”。

评价鉴赏课可以分两种:一是以思想情感评价为主的评价课,一是以艺术形式鉴赏为主的鉴赏课。罗老师分析了《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赤壁怀古》是对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行的挖掘,分析如此细致到位。愚公移山的精神固然可贵,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也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而那个触犯众神的西西弗斯所受到的惩罚(推石头向山顶)可想而知:一次又一次的前功尽弃,还不断重复、永无止境,直至西西弗斯在无望的劳作中消耗殆尽。尽管西西弗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看似没有希望,但他仍然面向未来,继续努力。虽然这是一种荒诞的英雄主义,但也体现了人的精神力量。

评价鉴赏课需要见识和品味,而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我们就要教育学生在教学中建构出思想系统,形成健康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自己的行动主宰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有尊严,才有意义。

文学史课的论述中,我肤浅地认为,对于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要因文而异。我一直惊叹于天下第一骈文《滕王阁序》,在这篇即兴作文中,年轻的王勃竟运用了40个成语和42则典故,堪称巅峰之作!“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雁阵惊寒”、“命运多舛”、“青云之志”……序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辞藻华丽,对偶工整、笔调酣畅、意境浑融。一篇文章带火了一座楼,这篇序文也成为滕王阁的一盏文化明灯。只可惜,这个天才仅在27岁时渡海溺水,命运戛然而止,留给世人更多的意难平。再次读完《滕王阁序》,再回过头来看看这篇旷世美文,拂过历史的灰尘,“读文识人”“因文识人”,再一次认识一下这个“初唐四杰”之冠,王勃自幼天资聪颖,其文宏丽,擅长五律和五绝,以诗作著名。

我曾说过,专业书犹如生硬的骨头,很难啃。读《语文课型与语文教学》中,难免会有很多理解不透的语句和段落,这顾虑和困惑,我能在成长群里找到需要的解决办法。因此,不可操之过急,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慢慢阅读,细细咀嚼,再缓缓反刍,再革故鼎新,只因前方有光,有太阳,朝着这道光,我继续前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