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融资金额很高竟是件“坏事”?
创业者们最常问我的一个问题是:“我应该融多少钱?”
自然了,创始人们是想钱越多越好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公司获得更多资源,增强自身竞争力,在下一次红着脸跟投资人“要钱”之前争取到更多时间。我相信每个创始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每次向投资人们寻求资金支持时,会深深地觉得自己就是个loser。
创始人天生追求更多资金这种心态我明白,我个人也有过两次融资的经历:我的第一家公司曾在A轮融资中获得1650万美元的资金,而在经营第二家公司时,我们选择了只融资50万美元。
几乎每周都会有创始人问我:“哎呀我该融多少钱呢?”这个问题可能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但我还是想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分享一下。
不管是100块还是1000块,花起来跟10块是一样一样的
说起来可能是老生常谈了,但创始人们一旦获得大量资金,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急速扩大团队,花起钱来也大手大脚。他们可能会签下许多外部承包商,找到PR公司,出席各种活动,忙着处理法律事务,等等。
我的朋友Justin Kan(Y Combinator的合伙人之一)几日前也曾发文表示,“不管你获得了多少融资,这些钱一定会在12-24个月内被用个精光。”
我与Kan观点不同之处可能就在于,我认为上述时间应当修改为12-18个月。人都是一样的,有钱就想花,然而,花太多钱是有后果的。
我总爱打这样一个比方,“假设一个盘子里有三个包子,你千万不要把整个盘子拿走,而是吃两个,把剩下一个揣兜里留着下顿吃。”什么意思呢?我是想说,有些市场的融资可能相对轻松,这时你就应当多融点钱。但是,一定要给自己制定好计划,确保18个月内只花掉融资金额的70%。
当然了,说起来轻松做起来难。
融资决定了你的估值
你可能觉得我在乱讲,但在一个公司处于最早期阶段时,你的估值往往是由融资金额决定的。投资人们会给自己的所占股份定一个范围,这一范围通常在15%-30%之间,具体到早期阶段融资轮,大约是20%-25%。
也就是说,如果你向投资人寻求500万美元资金的话,你的交易前估值就在2000万美元左右。
1500万-2000万美元的估值比800万美元估值听起来要好多了,不是吗?如果有人说800万美元估值比较好,大家可能会笑话他傻,然而事实是,这种观点并不很傻。
对于创业新手来说,如果交易前估值为800万美元,你很有可能会融资200-300万美元,而不是500万美元。众所周知,融资200-300万美元要比500万美元容易得多,也就是说你的成功率会更高。
融资轮越靠后,价格越高,你所要跨越的栏杆也就越高
上述两点还不是我本文最关键的观点,我更关心的是,当你这一轮所获融资消耗殆尽,你需要更多资金时,你该怎么办?这时你可能就会理解为什么我说融资太多对你是坏事了。当你在估值2000万美元时融资500万美元,我们为你欢呼,但到下一轮融资时,你需要在估值4000万美元的情况下融资800-1000万美元,其难易程度不言而喻。
为什么会这么难?
因为投资人们总是会期待获得10倍甚至以上的回报。对于投资人来说,期待1-2亿美元的回报总比4-5亿美元来得现实。
此外,如果你在估值2000万美元的情况下融资500万,最后却没有能够发展到下一估值阶段,这时你就基本完蛋,因为你知道,风投最痛恨的就是“流血融资”。接下来降临到你头上的可能就是与风投间关系的恶化,管理团队信心的丧失等等。创业圈从来不缺新人,当下一个目标出现时,谁还愿意理你呢?
有限的资金往往能激发创造力
由于你是创始人,你可能从来没有感受到这一点。事实上,初创公司里的每一名员工所拥有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大家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进步,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也因为投资人们需要证据来相信你的公司。
更重要的是,有限的资金会迫使进行产品决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会迫使你决定该雇用谁,该舍弃谁;会迫使你在谈判桌上更加果断犀利;会迫使你不跟市场的浮夸之风,给员工合理的工资。
有限的资金会让你觉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提醒你要赶紧做出成绩。
在我看来,早期阶段公司成功与否的两大衡量标准在于:
1.以公允的薪酬找到极具能力的员工的能力
2.快速推出产品与进行产品迭代的能力
资金越多,你脚底的冰越厚,你就越缺乏紧迫感。
有些人可以跨越一垒
我的合伙人Greg Bettinelli喜欢用棒球来打比方,他说,有些人可以“跨越一垒”。
我挺喜欢这个比方,因为我认为有些企业家确实有能力从“二垒”开始。
这些企业家中有的可能曾经花费大半个职业生涯经营一家创企,多年后,他们带着一身的经验重新杀回市场。对于这类企业家而言,他们非常清楚自己想要开发的产品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发这样一个产品,以及这个产品为什么失败或者成功。
“二垒”企业家有着丰富的人脉资源,他们认识许多优秀的技术专家、行政人员,这些人通常也乐意重新跟随他们,因此“二垒”企业家的团队总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
“二垒”企业家在获取后续融资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或是有着辉煌的交易历史,或是与风投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因而对他们来说,估值就是一道浮云。
明智地选择投资人
当你琢磨着要融多少钱时,一定要考虑一下,你是从谁那儿拿钱。
有些基金公司热衷于对创企进行首次投资,然而如果该创企此后没能吸引到其他投资人,这类基金公司就会放弃跟进投资。这些基金公司持有的一个观点就是:市场会证明一切,如果他们不再支持你了,那一定是你哪里出了问题。
其他基金公司则会将自己的主观意见作为标准,有时甚至忽视市场的反应,这种公司通常会将跟进投资看作是“买断所有权”的机会。
不过,大多数投资公司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掌握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你在资金见底又未准备好下一轮融资的时候采取适当的措施。更加重要的是,每家投资公司内的不同合伙人都有不同的投资风格,并有各自的“公司内部信誉”,当一家公司的实力暂且未受市场认可,而投资人有意投资时,他或许就会赌上自己的内部信誉来完成交易。
摸清投资公司以及合伙人的风格、声誉对指导你确定融资金额有很大帮助,如果某投资公司向来以偏好长期投资而闻名,那么你可以在早期融资时适当降低自己的目标。
即使在投资人十分看好你的情况下,你也要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毕竟,尽力把公司带到下一轮融资总是没错的。
总结
融资多少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一切都只是交易。大多数人秉持着“融资越多等于发展越快”的理念,然而这种理念经常是错误的,你可能18个月前刚刚融资,这会儿又迫于无奈顶着压力去找投资人了。
融资从来不是有趣的事情,但无疑是极重要的过程。最终检验你的永远都是市场,能够真正促使你向前进的也是市场。“如履薄冰”可能会很痛苦,但也只有这种心态能激发你的灵感与创造力。
不要因为融资金额小就觉得失败,所谓“低开”是为了“高走”,享受你的创业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