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君王 为政好德

2020-05-20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心玉龙

      上古之时,为政者皆好德。尤以君王、士大夫、部落首领者为甚。

      昔者尧帝年迈,欲觅接班人,便让首领们举贤荐能,有人便推荐了虞舜。荐者曰:“盲者子。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啥意思呢?就是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父亲心地险恶,母亲愚悍奸诈,弟弟骄纵不法,但他能用孝行与他们和睦相亲,使他们的心向善而免于邪恶。尧为了考察其德行,也下了血本,不仅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以观其内,还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与之朝夕相处以观其外。然后让舜巡狩天下,以观其德能勤绩,这一考察就是二十年。再八年后尧崩,又三年丧期后,舜方才即位。满打满算,舜在接班人的位置上,被考察了整整三十一年。

      此前,也有首领推荐太子丹朱,尧还是了解自己儿子的,说他不讲道德,又好争讼,不可用。授舜,得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真大贤也。而舜也不负众望,公正无私,启用二十二位贤人,治理国政,四海之内无不感戴舜帝的功德。所以太史公司马迁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山岗,淹没丘陵,人民不堪其忧。舜帝摄行天子之政,巡狩天下,发现鲧治水没有成效,就在羽山将鲧处死。鲧,禹之父也。然禹与鲧虽为父子,但德行迥异。尧评价鲧日“为人负命毁族”,即违背命令,败坏同族;而禹则是“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即为人敏捷勤劳,从不违背道德规范,仁爱可亲,言语诚实,是个大大的贤人。而舜亦不以禹为罪人之子而弃之,毅然决然任用禹继续其父鲧未竞之治水大业。

      禹伤感于先父没有完成的治水事业,克勤克俭,劳碌奔波,在外十三年,数过家门而不入,开划九州土地,辟通九条水道,修筑了九处湖泽堤障,测量了九大山系,使境内四方都可安居,让天子的声威和教化遍及四海。舜自然龙颜大悦,于是赏赐给禹一块黑色的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而负责刑狱的长官皋陶则更是对禹的功德崇拜得五体投地,命令所有的民众都要效法禹,不然则刑法从事。于是禹的德业日益彰显,成为舜的继续人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在舜执政期间,对道德的尊崇日益昌明,而负责刑狱和治理人民的官员皋陶甚至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他阐述他的理论说,“信其道德,谋明辅和”。就是说,诚实地施行德政就能使决策英明,群臣之间同心协力。他又说“慎其身修,思长,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意思是,谨慎地修身,长远地考虑。以宽厚的态度对待同族人,使众贤人做你的辅佐大臣,德政可以逐步由近及远。皋陶还归纳出“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共、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 意思是人若有德,从他的行为举止来看,要宽仁而又严肃,柔和而又坚定自立,厚道而又恭敬,具有才干而严肃庄重,和顺而又刚毅,正直而又温和,直率而又有操守,刚正而又充实,坚强而又合乎道义。他认为,让有九德的人担任官职,所有的官吏都会恭敬谨饬。这就是治国之道。

      站在今天的立场和高度,“九德”的提炼和概括也许不够完备和精炼。但在几千年的原始部落社会(夏朝以前),就能把“以德治国”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禹即位后,首先把贤明而有“德治”思想的皋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但皋陶还未即位就去世了,禹又把天下传授给益,然而有意思的事情来了。当年尧把帝位传给舜,舜又把帝位传授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躲到南河的南岸。但诸侯不去朝见丹朱,却纷纷去朝拜舜。舜自然顺应天意而登上天子之位。舜传位于禹之时,禹也转授给舜之子商均,结果也如出一辙,没人去搭理商均。等到禹把帝位传给益,益也按照惯例象征性地客气一下,把帝位转授给禹之子启,自己躲到箕山之南,等候诸侯把他再请回来。谁知诸侯竟没有人去朝见他,全都直接去朝拜启去了,并且说:“这是我们君王禹帝的儿子呀。”于是启就直接登上了天子之位。可以说,是启首先破坏了选拔君王的规矩。

      对此,史书上是这样解释的:益辅佐禹的时间很短,天下人还未能信任他,而启素有贤名,天下人都希望他当天子。但是益在尧执政的时候就已经是大臣了,在舜主政的时候更是被任命为主管山林原野的官员,在禹甫一治水之际,益与后稷就已是他的股肱之臣。启虽说有贤名,但并未有德业和政绩闻名于天下。寥寥数语,就把益的君主之位弄没了,不能不让人嗅到了一点阴谋的味道。

      总之,自启而始,以德选君的路子就彻底断绝了。至启传位于他的儿子太康,干脆连客气一下的程序也免了。从启开始,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明德修身已不再是君王德行的标配,骄奢淫逸的宫廷生活自此拉开了帷幕。太康以后的夏朝,各位君王大都乏善可陈,到夏桀之时,则干脆用武力伤害诸侯和百姓,所以商汤伐桀,夏朝灭亡,也是历史的必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