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懂得这些道理后,终于在第237次戒酒成功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下定决心减肥想在夏天秀一下自己的小蛮腰,结果坚持不了几天又放弃了。
想存钱,结果一到双十一还是忍不住买买买。
制定的新年计划,结果除了1月份的第一周写满字,后面的比你的脸还干净。
为了督促自己加入了打卡活动,结果第一周就失败了。
在一次次失败中,自己也会感慨“生而为人,我太难了,是不是我注定是个失败者”,可是人都是向往成功的,于是一看到有人成功就立马过去取经,那些人大多数告诉你,要做时间管理,要学会延迟满足,要增强意志力。
一听这些,自己就更加颓废了,要是我有意志力,我也不会问你了,我也不会失败了。
那我难道没救了吗,只剩下咸鱼躺平这条路吗?
当然不是,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长期酗酒,导致家庭不和睦,妻子和孩子对其疏远,并患上心脏病,他想改变现状于是一次又一次的戒酒,可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当他第237次戒酒时,他终于成功的戒掉酒精,直到现在6年过去了,他依旧保持着不喝酒的好习惯。由于成功的戒掉酒精给了他充分的信心,他将戒掉酒精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减肥上,最后他成功地控制了体重并改善了自己的健康状态,为此他还特意发起了“一年无啤酒”的运动来督促他人戒酒。
他就是安迪·拉梅奇,为了帮助更多人,他将自己多年的成功经验总结在《即时满足:让人嗨起来的动机心理学》一书中,在书中,他针对著名的心理现象“延迟满足”提出了新见解“即时满足”,并将其实践和理论汇总为“6股积极能量提升法”、“28天动机大师课”,该课程的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手把手的教你如何减肥、戒酒、健身、改善亲密关系等。

他为何会在第237次戒酒能够成功呢?在《即时满足:让人嗨起来的动机心理学》一书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法延迟满足并非坏事,无法用意志力抵挡诱惑并不意味着一事无成,做事的动机可听过后天习得,即时满足也是一条成功的路径。
这本书并不像很多心理书籍那样晦涩难懂,它是一本普通人一看就懂的心理书籍,而且书中还涵盖了趣味测试、评分表、每日例程计划等知识板块,让你在读的时候,完全自发地练习和运用。看完这本书,我收获了三点不同以往的认知:
一、重新看待意志力
实际上我们的意志力也就比蚊子强一点

在书中,他讲述了和女儿重新做了米歇尔的著名“棉花糖”实验的经历,女儿一口吃掉了棉花糖,他大喊到:你们完了。后来问女儿为何吃掉棉花糖,女儿说:因为我只想要一颗棉花糖啊,那为什么要等啊。
很多人都相信“棉花糖”实验的“延迟满足”理论,这个理论或许没错,但却忘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用之不竭的意志力,去抵抗棉花糖的诱惑。
作者引用了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的天才研究员罗伊·博米斯特的一个意志力和动机研究实验,证明,原来意志力就像“人的肌肉,随着你使用的增多,它也会产生疲惫感”。
换句话说,用得越多,意志力就会越消耗殆尽,这也说明了为何早上我们会觉得下班回来自学英语2个小时是个好主意,结果到了下午6点回来,只想葛优躺。
是我们不自律、不爱学习吗,当然不是,是我们的意志力就要耗完了,就像手机快没电一样,所以只依靠意志力来咬牙坚持的,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因为意志力会耗尽的。
我们都只是普通人,没有用之不竭的意志力,所以与其去寻找不知何时枯竭的意志力,不如去尝试下寻找做事的内在动机,学会即时满足。人无常心而动机常在,即便意志力不够坚定,也能胜券在握,而且安迪大师还告诉我们一个秘密,动机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技巧。
关于动机的学习技巧,安迪大师通过剖析原始大脑与人类大脑的作用,结合“6股积极能量提升法”、“28天动机大师课”帮助我们习得“做事的动机”,让我们享受即时满足的乐趣,帮助我们找回生活中被忽略的潜在力量,通过每日例程、深度改善睡眠、运动、人际、经历、思维等,成就“一切随性,万事胜意”的心理自觉力。
更值得一说的是,“28天动机大师课”完全是手把手地教你,你无需准备其他的工具,只要按照书中的内容每天照做就可以。
二、螺旋上升才是制胜的法宝
发展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前景是美好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

之前参加某平台的更文打卡,我一直坚持了60来天,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漏掉一天,所有打卡天数就直接归零计算。
这瞬间让我有种挫败感,本来信心满满的,却因为这个小插曲,我彻底失望了,自此之后再也不参加打卡活动了,即便自己依旧会更文,但我也不敢发到打卡活动上,因为我怕有一天又有什么小插曲导致记录归零,还不如一开始就是零。
所有成功学都告诉我们,坚持才会成功,连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可是如果中途暂停呢,是不是就意味着失败了呢?
安迪大师说,暂停只不过是成功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与其痛苦地让一个小失误破坏你的动机计划,不如记下这个插曲并重拾信心,继续坚持,继续连胜,即便方向是螺旋上升也无妨。
当然这些中途出现的小插曲,你不能当做战术上的休息日,要懂得反思,及时纠正,保证连胜的记录越来越长,直至最后失误归零。
《孙子兵法》曾云:“先知迂直之计者胜。”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可是成功往往困难重重,不妨先让自己沿着螺旋式轨迹稳步上升,提升自信心,然后再做到减少失误。
三、善待不完美的自己,释放自我同情
万物皆有裂痕,没有什么是完美的,我们不完美的地方,才是我们自己。

刷了一天视频,没有工作,心里就暗暗自责:你怎么这么不务正业。
稍微偷一下懒,就在心里抱怨到:你怎么这么没有上进心。
拖延和不作为往往总让我们心生罪恶感,我们也习惯用自责或者自虐的方式来鞭策自己。
去年我需要考四门课,可是由于自己每天沉溺于刷视频等,临近考期的前一个我才开始复习,时间完全不够,怎么办,在焦虑中我陷入自责:为什么你要看没有营养的视频啊,明明可以早毕业的,你看现在你一科都过不了,怎么办,你注定是个失败者,怪不得工作不顺利,老板不升你职。
刚开始有点效果,自己认真的的复习,可是没过过久,我就彻底放弃了,因为内心一直有个声音:你为啥今天又偷懒看视频了,你为啥控制不住自己,一点上进心都没有。
随着这种罪恶感的加重,我选择了逃避,而逃避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目标,缩回自己的舒适区,在那里我们可以选择不作为,当然也毫无失败可言。
于是那一次我选择了弃考,连试都不去试下,这也是我考试生涯当中唯一一次弃考。
《善待自己》一书的作者沙鲁·伊萨迪也曾与自己的体重较量了10年之久,最后终于成功减重51千克。当安迪大师向其取经时,她说到:自我同情和善待自己给了我机会,让我不再躲避自己的目标,开始采取行动。
安迪大师说到,我们每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完美的,就有钢铁般的意志力,我们终究只是一介凡人,会有贪欲,会有拖延的毛病,也会有不作为或想偷懒的时候。而像沙鲁一样成功的人,他们善于把自我同情加入计划中来善待不完美的自己。
有人想如果遇到拖延采取自我同情,会不会变本加厉地拖延呢?
根据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的一项记录每个学期学生的拖延频率实验表明,那些使用罪恶感和斥责自己不好好学习的人,在考试中拖延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那些采用自我同情的人,拖延的可能性相比会小很多。由此得出,罪恶感只会让我们产生躲避和不作为,进而错失努力的机会。自我同情反而激励了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调整状态。
那如何释放自我同情呢?
首先你得正确认识自我同情,自我同情并不意味着你软弱,也不是说你缺乏上进心,事实上自我同情才是一种勇敢之举,证明你可以强大到勇敢地选择“我的地盘我做主”,我们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有好有坏,自我同情并不可耻。
第二,通过冥想来释放自己的善意和同情,步骤如下:
找一个安静。让自己感到舒服的地方,深呼吸。
集中注意力去想一个你爱的人,祝福他们
扩大范围,去想你生活中的和你息息相关的人,祝福他们
把自己加进去,祝福自己。
把全世界加进去
当做好上面的步骤后,缓慢睁开眼,感受下自己的善意和同情。
在实现目标的路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支持我们,但最能让我们放弃目标的人,从来都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个叫嚣着“我不行”的自己。学会善待不完美的自己,才有更大的勇气成就更好的自己。
在《即时满足:让人嗨起来的动机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个章节主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你改变对动机的做法,第二章节则是聚焦6股积极力量,从睡眠、运动、营养、人际关系、安静时光、思维清晰六个方面深入剖析让你明白这6个元素才是生活的核心意义,从可以尽快提升某股力量的目标入手,更容易找到实现的动机。第三章则是介绍了28天的动机大师课,创建了一整套动机体系,让我们明白无需“延迟满足”,而是要追求自发的动机,直抵内心所需。
书中内容干货满满,由于篇幅问题我选取了最有感触的三点,如果当你频频放弃制定好的计划时,不停的陷入精神内耗中,不妨看看这本书,它会从根源上解决你的问题,让你不拧巴、不死磕,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