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繁花》

2024-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一笑一尘缘2019

“饮食男女,酒色人生,个中滋味,自己品尝。

冷眼看世界浮华,笑笑不响应对生活百变。”

这就是看完《繁花》后的感受。

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上海为背景,三个好朋友阿宝,沪生和小毛的经历串联了整个故事。

惊诧于作者穿针引线的能力,空军干部子弟的沪生,资产阶级的祖父和地下中共的父亲的复杂背景的阿宝,和工人家庭出身的小毛,看似毫无交集可能的三个人,最终却成了好朋友。

因为不同的背景,所结交的群体也不同,组成了一个声色犬马,星光璀璨的大上海。

小说里人物众多,每一个人总能引出一段故事来,就如拉丝的蚕,扯出一只,便有一条线,盘根交错,错综复杂。加上叙事时间双线并行,看得眼花缭乱。这是不是更能体现“繁花”之意?在结构上,人物上就有种繁花盛开之感。

行文中,作者简略的句式,口语化,方言化的表达,更能让人觉得这就是一群活生生的饮食男女,普罗大众,很具有代入感。当然不懂上海方言的我们就只能从字句中去揣度去理解。另外一方面,更表现出作者对上海的熟识,不管是里弄还是语言,熟稔得很,总是信手拈来。

文中还有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表达就是,人物描写,主要通过语言,而且文中人物对别人言语的反应常常是:不响。

一开始觉得莫名其妙,过后再看看,竟然觉得有种力量。“不响”可以有多种反应,既可以表认同,也可以表反对;既可以表默认,也可以表不置可否……

不过,对小说有点疑惑的是:不管是各个老总常常光临办宴聚餐的“至真园”,消遣娱乐的“夜东京”,还是上海弄堂的小所在;也不管人群多寡,酒桌上,私人聚,要么讲别人的故事,要么讲自己的故事,谈论的话题三句不离男娼女盗,酒林肉欲。

想想当时才九十年代,已经二婚三婚成自然,假结婚,假离婚,找情人已经不足为奇,真有点匪夷所思。后来自己给找了个理由是:那是上海,啥都是走在时代潮流之前,有啥不可能的呢。这样理解似乎也就合理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