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都在等待它的推荐语
前言:每一次写作都是向“犯禁”前进一步。禁忌是模糊不清的,但写作是明确的。而且前往辽阔之地的结果就是:孤零零地站在辽阔大地的边缘,转头看,无人。这是一条能预见的路径。即便如此,还是要做。即便我不这样做,还会有其他人前赴后继。也正因人性中的这种好奇成份的存在得以让我们见到现在的世界。但还要说仅有这个世界还不够广大与辽阔,我们还需要无边无际的世界,那是应许之地。
去挑战什么“禁忌”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没什么值得挑战的,除了认识这个世界之外。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可能就是尽可能的多看看这个世界。因为属于每个人的时间本不多。
所以,时间、空间、角度、世界、视界是经常出现在我的文字中的字眼。这些字词从书本中走向我,我同时也会不由自主地走向它们。阅读打开的世界到底有多大,我到现在都说不清,只是感觉上有一扇门好像缓缓的露出一道缝隙。
我无意引领什么,如果我能感受到东坡先生在黄州的草棚中忍饥受冻时还会盘算怎样吃一碗冷饭才最好味的豁然时,我想那时可能才算阅读是有了一点功底。人世本来艰难,东坡先生为我们建立了一个高度。有关这个高度详见林语堂先生的《人 鬼 神----苏东坡传》。前人能做到的,后人或许也能同样企及。也正如禅宗六祖慧能在潜行二十年间究竟以何种力量隐忍不发,或许就是《金刚经》那句最常见的“如是我闻”四个字。
读书不是为了生活的更好。因为读书往往会让一个人活得更艰难。但是读书的确能开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唯独只有一人得见。就像深信一个神话的小孩,会在某个时刻见证神话出现在眼前并雀跃不已。
再这样写下去,《短书集》迟早会有与各位江湖再见的一天。在面对某种边界时,《短书集》根本无力抵抗。如果在此处不能盛开,那么它也会在某处静静地绽放。现在这些文字写下来分享各位,也是因为作为作者的我-----某种能力已经初具形态,即使还有些不完美。我也只能说这种能力会在写的过程中逐步趋于完美。就像一个禅宗话头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
下面步入今天的正题吧!随意写,诸位随意读。天上地下,我们都去看看。
《短书集》的阅读写作是从历史入手,至于怎么会选择这样题目行进已经无从知晓了。不过我的历史阅读集中在西方历史著述及很小的一部分西方历史学体系。对于“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失败记录的总集合”的理解也是逐步深入的。而且就个人的认知而言,阅读人类的历史还是要回到“古典时代”。这里的古典其实是“经典”的意思。而这个古典时代必然指向古希腊和罗马时代,这个时代大概包含了2000年左右的时间历程。我们现在身处的当下世界仍未脱离古罗马帝国的框架和设计。
在古典时代里,跟随亚历山大大帝和苏格拉底的智慧就能知道地图和思想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拓展各自的疆域,将人类从未涉足的土地在脚下延伸开来。如果我们知道伯里克利在3000年前的那篇演讲,就会理解我们还远未超越他的所见。在古典时代能记载下来的人和事并不多,得以流传的名字屈指可数,不过也正是这些人建立了人类社会的范式。这些故事记录在《罗马帝国衰亡史》(六卷本)和《希腊罗马英豪传》(九卷本)中。这两部巨著中文版现在有席代岳先生的译本。这两部书据说是欧洲绅士书房的必备书籍。
在古典时代的历史核心是什么呢?除了征服之外,好像还有另外一个主题:人。以及人本身的问题。古典时代是人与神并行在大地上的时代。这句话是理解古典时代的精要所在。在推进至黑格尔、康德、尼采的时候,读者一定会与这句话再次相遇。因为我已经遇到过很多次了。以上推介的这两部煌煌巨著要解决的问题,除了记录之外,还尝试在“德菲尔智慧”这个问题上给出解释。但是很可惜,有关“德菲尔智慧”只留下了方法,再没有下文了。这个问题在现代已经转移成为“现代性问题”了。
知道这些过往的历史给予人的只有无尽的虚空。法国人布罗代尔也曾为这个指向试图用另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而且的确有些不同。至少我们在观察历史行进的同时,还能看到希望与失望一起互相纠缠和相伴相生。从这个角度来讲,历史还是给了我们不少希望。当历史的借鉴功能增加时,希望的风头就盖过了失望的怨气。
当人观察周遭时总会希望有一个参照物。任何知识和观察都不会凭空产生。正如在宇宙学科中,在太空中给自己定位,必须找一个就近星体作为参照物。因为在太空中是没有“前后左右”的方位感的。在回到地面之上后,历史可以作为一个就近参照物。
一个人对历史的兴趣,往往是从就近的历史开始。比如:恋旧和回忆。人都会有这样的情愫。如果没有未来的话,那么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活在最好的世代里。这句话放在中世纪同样有效。未来是不可见的,只有过往还可以见到那么一点点。当我们在当下回顾那些距离不远的时间时,就会在历史中知道“体会希望”这个词汇是多么重要的一项能力。因为所有的都会成为过去。不幸、苦难会过去,成绩、成就也会成为过去。正如膨胀理论中确认现在的宇宙正以光的速度一刻不停地远离而去。我们不过是抓住了一点点小尾巴而已。
历史由人记录。人性是最不可测的东西,历史也常常充满了这种的不可测性和不确定。历史是在物理世界这个范围内产生的。超过这个范围,历史就消失了。所以在阅读历史学著述时,还需要铺垫一些物理学的常识和理论。这样才会产生一个接近完整的阅读体验。
在物理世界发生的历史才是我们阅读的开始。至于阅读历史能得到什么?这个问题我曾寻找过一段时间,这个问题在禅宗中得到部分解释-----那就是当“寻找之心”发起时,就什么都得不到了。这样讲有点玄妙,比较接近神秘学的领域。一念起,一心灭。只能解说到此。
在昨天的一段阅读中对于读历史有什么益处终于得到了一个比较完美的理解。这段话来自《孤灯下的记忆》这本书。这本书记述的主人公是一位历史学家。
在那恐怖岁月里,达观贵人、文化名人家中频传自杀消息时,我们饱受二十多年煎熬的家中却无一人绝望、无一人堕落.....我们的父母....他们不断用历史的眼光告诫我们:这个时代一定会终结。熬下去,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选自《孤灯下的记忆》
当我看到这句话时立刻明白了这些年自己的阅读追寻的是什么?这句话出现在我面前时让我怦然心动。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当然还要记得是: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这就是阅读带来的最深的感触。遇到才会知道还有彩虹。
正如每一本书都需要等待它的推荐语。这些书本就像彩虹一样瞬息间就不可见。不过却不能说彩虹是不存在。毕竟见到方只有。《一滴泪》的作者巫坤宁也借助迪兰的那首诗:“不要温顺地走入那个夜晚”。表达了同一个方向的指向。那些不曾驯服的心灵总是在抵达辽阔之地后用轻声细语告知我们彩虹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