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一六八一)|糍粑(一)
在前两年,我有幸碰到了一次节日长假,而领导又一直盼望着外出旅行。于是,领导毫不犹豫地将我直接带去了重庆,这可算是满足了她的旅行夙愿。可是,我却并没能体验到那种所谓的乐趣,只觉得这一路的奔波比上班还要疲惫。
为了能在短时间内逛完,我们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四处赶路,有时实在是累得走不动了,才被允许在街角歇上一会儿。垂头丧气的我正坐在石阶上发呆,无意间发现不远处有个推着自行车卖,叫卖着“糍粑”的大姐。出于好奇,我慢慢地起身走上前,想要买上了一份尝尝,想着多少能恢复点儿体力。在早餐的时候,我偶尔也会买上两块油炸的方形“糍粑”,感觉还是挺能“扛饿”的。不过,老板递给我的却是一个塑料小碗,里面装着十颗形似汤圆的小球,表面上还裹着一层淡黄色的粉末。看到眼前的一幕,我是感觉有些懵逼,就想着找老板“理论”一下,毕竟这有点儿货不对板。可是,当看到老板重新推着自行车,打算继续走街串巷的样子,一时间又感觉有些于心不忍。如果我要是能提前多问一声,想必也不至于弄得这么尴尬,还是先尝尝味道吧。虽然这种“糍粑”的外表看着是有些一言难尽(类似粪球),但又软又糯的味道还是挺不错,还是挺有种“麻薯”的感觉。等离开重庆后,我偶尔会怀念起那种独特的味道,只是再也没有碰到那样的小贩,而超市和菜场基本都是条状的年糕。直到最近,同事们纷纷开始谈论如何准备年货,这让我一时间来了兴趣,就好奇地询问一般都要准备哪些。原来除了杀年猪、买草鱼、灌香肠这些常见的准备外,他们有些家里竟还会“打糍粑”,这让我不免有些难以理解。因为早餐摊一般都有卖这个的,一块的价格大概在三元左右,又何必非要劳神费力地亲自制作呢。然而,在听了大家的一番解释后,我才明白原来这个“糍粑”并不是方形的而是那种圆饼状的,只不过吃之前仍旧需要用油炸。
闹了半天,我才明白它们不过是形状不一样而已,本质上可能并没有什么区别,看起来还真是那么的平平无奇了。不过,话又说回来,类似形状的糍粑,我好像在岳父家里面的水盆里见过,还是超级大的几块。至于具体怎么烹饪,我可能还得去询问下领导,还真没见过他们家拿来油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