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躺平的心安理得?

2022-07-21  本文已影响0人  经纬成长说

“哇!原来是这样!”

“我早知道就好了,做错了太多,来不及了。”

我已经35岁了,没有……怎么办?

我已经30岁了,我还没有……怎么办?

我已经25岁了,这个时候……该怎么办?

当我看到一个人25岁都开始说,我已经xx岁怎么办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件事有所不对。

人们其实就是因为有职业困惑,才走到你的咨询室或教室的。这时,告诉他们一个标准甚至完美的图表,就像给看病的人展示斯瓦辛格照片,你看这就不会得病。这没有意义,这徒增烦恼。

图表我计划拿去改,把理想的路径,改成大部分人中位数能做到的路径,让大家看着不那么焦虑。下面的年龄,我也准备模糊化处理——毕竟不是每个人每个动作都做对,人生无直线。

但这倒逼我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我们和“标准”的关系?

早年到,我们如何看待我们和哈佛女孩刘亦婷、别人家的孩子的关系?

现实到,我们如何看待我们和“腾讯员工基本人均工资82w”、“35岁以上不考虑的岗位”,以及“人生一定要读的xx本书”的关系。

对于标准这件事,一直都有2个努力方向:一种是努力靠近标准,一种是尽量完成自洽。

比如说我体重超标。一种努力方向,就是全力以赴让我的体重回到世界卫生组织给我规定的BMI指数。

这个数据很科学,也经过对亚洲人的调试,这是健身教练们的推荐方向。从健康饮食睡眠到减脂增肌到一小时跑10公里,都有各种招数等着呢。

另一种努力方向,就是解释我为什么这么胖,这也有很多方法啊。

首先我不是胖只是超重,这听上去心理舒服多了;其次胖50%就是遗传,我想起了我胖胖的各位姑姑亲戚;然后还有人说要和自己的肉相处,要感谢感恩他们……中年人要圆润更可爱,我一手按着自己的抬头纹,一手摸着自己肚子,觉得很幸福。

这两个方向,哪个是正确的?

过去30年,这个方向无疑是靠近——外在指标远远比内在指标重要。

在一个快速增长时代,大家的体验少,但是问题多。其实谁都没有发言权,怎么办呢?干出来的就是厉害的。

比如说企业组织该怎么做,谁知道啊,整个中国的组织发展周期,就没有10年,根本品不出来到底什么好,什么适合自己。

这个时候,标准肯定很重要,如果没有标准,那么标的也不错。这也是为什么企业培训市场,基本就是名企培训市场。

我认识一个哥们儿讲领导力的,他的课件没怎么变,变的都是标题:如何向GE-IBM-丰田-阿里-华为-我军队-学习领导之道。

但这几年,大家的体验都丰富起来,也经历了好几个大周期,逐渐能理解自洽也很重要。

阿里华为我军再好,可能也不适合你。你没有马云的感召力,任正非的定力,更加和我伟大军队创造者差的太远(想都别想!)

所以,每个人回去还要找自己的心安。


作者:古典古少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