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名士——自卑之旅
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叫魏晋的时代,在这长长的时代中,又有一群名士叫风骨.......
他们有时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让我眼前一亮,也让我心头一痛。
他们的作为是我所理解不了的。刚开始学魏晋名士的时候,还自认为不错,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并不是这样。别人给一段没有句逗的古文,都可以基本顺利的断都下来,而我却会错很多;他们都能理解了其中的意思,而我理解不了;他们的古文读一遍就可以顺利读下来,而我却要读上n多遍;他们可以达到他们的效果,记得意思,有时我却会忘。
有时我会自卑的安慰自己说:没事儿,他们以前学过,但是,语桐学过吗?旻远学过吗?没有学过啊。那为什么他们能断的跟轩逸一样好呢?难道是她们私下自己练了,但是我每天几乎都和语桐坐一起,也没看她怎么读断句啊。这可能是天赋的缘故,也有可能是他在我看门道的时候默默努力,看来我得以后努力了!
之前我对这些魏晋名士没有任何的感触,真的一点也没有。我有时候会认为他们是不是只是做了个小举动,却被大家无限放大,放大成了名士。就比如,如果我说一句话“天真蓝”大家肯定会认为这是一句很智障的话。但是如果魏晋名说同样的话,大家就会认为,这是不是他们在暗指什么?
可是我学完后啊,发现并不是这样子的,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对死对未来都是很平淡的,但是魏晋时期,它是一个乱世,针对死,是渴望的,对生,是恐惧的。就像鲁迅说的一句话:有些人虽然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亚军老师也给我们讲过: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你死(肉体的死亡),第二次是你下葬的时候,第三次是,你是没有人再记得你的。(精神的死),也像余华写的一本书《第七天》看完那本书后,我有种想像魏晋名士想去死的感觉,如果死后的世界是那样,那我也愿意去。
但是名士他们死,是他们走途无路了,是他们为了人民,但我死是为了什么呢?他们是能给世界带来震撼,我又能带来什么呢?我有时,只是因为一小小的一次期中考次,或者是,爸妈打了我一下,就让我有了去死的预付念头,当然也只是念头,理智控制了我。那如果我和魏晋名士比起来,岂不是一只蝼蚁,虽然他们的精神是我仰视的,他们的行为是我仰视的,他们的思想是我仰视的,但我也不甘于只做一只蝼蚁!如果我没有在这世间留下名字,那我不就很快真正死亡了,难道我以后要去,捡破烂生活?我不希望这样,我要去尝试!但就算我失败了,又如何?如果你不尝试去试一试,永远不知道自己行不行?即使,这些挑战有时候对于我来说是艰难的!
这次的戏剧演出,对我其实算一个挑战,本来我是准备好的,因为我本身台词也不多,但是抒晋突然住院了,正好她也和我演的同样的角色,于是我就很光荣的把她的角色演了,但是在之前我连她的台词读都没有读过。周五要演,老师周二晚上告诉我的。嗯......其实背很容易,但是让你真正成为这个角色,却很难。如果你真正成为了这个角色,那你的停顿、走步、行为都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可庆喜的事。我最终还是达到了这个目的?演出时,我有一句台词忘了,但是没有这句台词,后面根本接不上。我当时飞快的想了一下,就接着去台词上去,没想到还挺吻合的。可能在那一刻,我真的成为了这个角色,但是我还是紧张,虽然可能在外表没有体现出来,但是,我觉得我这次突破很大,就够了!以后还可以演的更好!
不要每天沉浸不好之中,要向前看,你会走的更远!
2019.5.18
李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