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如何表达你的内心
最近我受网友的推荐,也看了李娟的散文集《记一忘三二》,其中那段关于她与母亲的关系也触动了我:“我妈这个人吧,交个朋友还是蛮不错的。做母女,实在艰难。若我们俩是夫妻,早就离婚几百次了。”
现实中的父母子女的关系如何相处,其实也很矛盾复杂。家务事说不清,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自古以来,都说难理清。我自己也曾困惑过,如何与固执的父母交流,才是真正的关心与孝道。
比如李娟说的母女两个人,脾气秉性会有相似,也会有对立。若对立就可能是一种精神的折磨,生活中也少不了磕磕绊绊。如果说母亲是传统思想文化背景下的成长,更是有很多无法认知与改变的东西。父母自然是无法选择的,母亲成长为无趣或尖酸的人,肯定和她成长的环境有关,内心自有她从小的生活烙印,以及成家后对待生活的态度与认知,可能是我们做子女所无法感同身受的。她的悲苦烦恼、她的处事原则、她的一切情感,都随她的生活轨迹、环境一起造就了她如今的性格特征。
这些所谓好的不好的一切,可以随时间淡化,而无法完全消除。所以,多年以后依然能回忆起的有她的美好、牵绊、遗憾,因为,经历都被储存在大脑里,只要她还有记忆力,时不时就会像放电影一样展现浮现,让她悲喜、感伤。
要她改变,如何改变?如何让她把太多陈谷子烂米的不开心都能放下?她若不能觉察这是问题,身边人若不能理解明白,老年的她面对很多的离去与失去,其实有了无力无助的孤独。她抓不住什么,就想通过过往熟知的认知来挽留一些东西。
心灵不能相通的背后有很多东西,不理解就无法接纳。了解了理解了就是自我接纳,再看母亲的所作所为,其实一切都不是她的问题。百孝顺为先。所以,需要改变认知认知、接纳与包容母亲的,其实就是做子女的、还有身边的人。若精神世界里不能认同,无法沟通,责难也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好好疼她就好了。不否认她或许有着怪异的性格、暴戾的脾气,那是生活带给她的副产品,要是能驱去,她一定早就放下了。她可能不知,也可能没有时间倾听自己,不懂如何修正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力量……总之,她是无力的。
时代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有很多典型的付出型的传统妈妈,有多可敬就有多可怜,甚至可悲。她们太多的爱倾注于孩子家人,做得多管得多牢骚多,却没有得到孩子家人的认可与尊重。她们是悲哀的,没有觉察能力,但也无人带她走出困局。
有人放不下对母(父)的愤怒,怨恨原生态家庭带来的伤害,自然就无法理性地思考背后深层次的东西。所以,很多人虽然成年后仍然有着敬重,却不是因为敬爱,只是因为血脉,或许是有了良知……如今,太多的心理学教育要求,好多人被开导要和父母和解。其实也不容易,与父母和解并不是指现实层面的父母,而是与自己心理的内在父母和解,与自己和解,是给自己松绑。所以,若能学点心理学,先懂得让自己成长成熟,慢慢放下执念,即便是一时接受不了和解,也不刻意勉强,允许自己不和解,释怀时自然会释怀。
父母生活方式有他们当时的背景与环境,但大部分子女应该是成为父母的升级版,而不是翻版。所以,长大成人了应该向父母感恩,毕竟,恩怨纠葛不能抹去尊重和孝道,这是基本的道德责任层面的行为,并不是道德层面的绑架。成熟的稻子总弯腰,唯有心不骗人。当初的生与养,也许粗躁无善相,但血脉终归是流淌过一条生命。接纳了自己,就能原谅父母,自身没有成长好,或内在也有创伤,导致子女教育不当或过激。所以,不断学习并活在智慧层面的子女,一定会把纷扰的关系解决好。
无论心里的距离有多疏远,但道德和责任的层面还是很亲近。所以,慢慢释怀,与自己和解,从内心走近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