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国内外APP「差异性」

2018-08-01  本文已影响0人  DerekHe

工作后,思维一直都围绕着工作内容,很少去将所接触到的、所学的和所用的整理归纳输出出来。但是输出是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就萌发了做一个自己写一些文章的想法,同时做一个公众号,可以将自己对产品的理解输出与大家交流,同时也可以起到记录的作用。

这是自己写的第一篇公众号,想了想,还是从最基础的的写起吧。毕业后,就一直在一家移动应用出海公司工作,主要的也是安卓APP,所以这次就从欧美APP与国内APP的差异性说起。

image

已经有很多文章系统、详细地分析了之间的差异。其中一部分是产品表现去分析,没有深入其背后的原因,比如产品功能的深度UI风格的差异或者产品结构的复杂性;还有一种直接去寻求背后的原因, Google UX 设计师** @夏冰莹 的知乎回答,认为可能是社会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同,也有Samsung Design Lead@JinCao 曹金认为是行业发展所带来的差异。但是总的来说,都是趋向于一个共同的结果」。

大多数人第一次见到欧美的APP,可能会比较不能理解:

为什么他们的APP设计和功能都这么简单?

他们的配色为什么有的会这么非主流?

除了经常被用来做对比的百度GoogleFacebook人人,这次选取了一些比较少分析过的应用从产品结构、功能加减、视觉三个方面来进行对比。

产品结构:

以滴滴和Uber为例,用户使用出行类APP的目的是比较明确与单一的——前往目的地。

一进入Uber的页面,只有一个窗口提供给用户进行交互,用户可以很清晰地理解如何使用—在窗口输入目的地,不用进行过多的选择;

滴滴的界面所提供的元素就远远多于Uber,首先用户要选择车型,快车、顺风车、还是公交车(听说还要出来飞机和船),最近又增加了二手车售卖的入口,接下来是抢红包以获得优惠(9.9折打车),然后才是最重要的出行位置确认,在最后还有会员升舱服务,在用户进行打车的这个操作路径中,最多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四次判断。

对于产品结构的简单与复杂的选择,欧美APP和中国APP很多都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而产品结构的选择应该建立在对于用户群体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对于数据进行了分析,产品交互与体验进行了推敲的前提下,结合必要的商业化方法才可以作出的决定。

image

功能加减法:

在刚才的两个产品中,其实也涉及到功能的加减,比如车型的选择,其他一些增值服务,滴滴就明显多于Uber。在实际的工作流程中,我将产品经理所遇到的需求路径大体分为「三类」,首先是自己通过产品数据与产品理解所挖掘到的需求,再者是用户、同事提出来的产品建议,最后就是老板提出的需求。而如何平衡以上的需求路径,并且合理地将之转化为对用户体验有提升的需求,这是产品经理需要做到的。

Amazon和淘宝作为主流的电商类APP,其功能的丰富性也有很大的差异。淘宝已经不仅仅是包含单纯的电商功能,它更多的想承包用户的生活服务,做成用户的一站式消费平台;而Amazon的功能仅仅是电商这一个功能。而这种不同的产品现象背后所代表着不同的商业模式与产品思路,在国内,无论是什么产品,做产品的思路大都是尽量抓住用户的时间,尽可能满足用户大部分的生活场景,比如淘宝在APP内放置外卖、订票的入口,京东在APP内放置家政、金融等服务。

这种产品设计思路不能说对与错,这是社会文化与商业文化所形成的特定的结果,但是在功能的增加中,只是为了企业利润而盲目增加功能,最后的结果可能不仅仅是新功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产品的原有的功能与用户体验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产品功能的增减,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需求分析、数据分析、交互逻辑与用户调研的基础之上。

image

UI风格

在工具类产品中,以前国内外的UI风格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但是随着中国部分互联网用户逐渐成熟,很多新产品的风格都和欧美的一样简约了,比如这两年比较火的夸克浏览器、抖音等等。

但是在电商类产品中,国内应用的UI会让人感觉进入了一个热闹的集市,可以尽情挑选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像Amazon、Ebay这些欧美电商APP,设计风格都是偏向于简约,较有小资情调的。我相信国内的部分电商APP会采用简约的风格,实体店像Muji、名创优品、No Me这些简约风格的品牌,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小资白领人群」的喜爱。

最后说向一些个性化的的产品,这种审美恕我欣赏无能…

image

小 结:

欧美APP与国内APP的差异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结构、功能与UI,其产品方向、产品定位、运营策略等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差异,而这些表现差异背后,我认为一部分是文化的原因,而另外一部分更多的是国内商业模式用户习惯有关。

做出海应用,无论是工具类、社交类、还是内容类,都需要针对目标市场做好本地化。而本地化不仅仅是刚才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产品层面的,运营层面的本地化也是十分的重要,尤其针对社交类与内容类产品,因为这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是与用户息息相关的。


这是第一篇文章,无论在语言的整理、文章结构还有内容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我相信这是一个开始,希望大家可以不断地见证我的公众号成长,见证我的成长

谢谢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