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观 | 控扼机枢,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地理枢纽地区是战中的战略要地,它是某个或某几个面积有限的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而成为作战双方争抢的热点。由于古代作战,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作战条件,地理形势从秦汉到明清通常是历代政权、统帅极为重视的地方,它们往往为战役的胜负取到了决定性作用。
这些战略枢纽如内地战争中的豫西或者淮南,它们的存在、转移和衰弱,都和当时的基本经济区、地形与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水陆交通线以及军事装备和作战方式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内陆的枢纽地区的形成、演变和作用各不相同,也逐渐减弱了它的重要性。
中国有关“枢纽地区”的军事思想最早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兵学之祖孙武在著名的十三篇兵法中提出,远远早于西方近代史。这种思想的产生是由于在这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不光各诸侯国间冲突加剧,与民族各地区的战争也日益频繁,这使得政治家和军事家开始考虑有利于本国的有利的地理优势。继孙武之后,很多军事家如范雎也陆续提出如“天下枢纽”这样的重要战略。
孙绿同学的祖先孙武同学
自从秦朝统一中国,中国已经变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中原王朝和边境各民族政权共存,在所难免会由于文化和政治的不同而产生冲突。这就导致自秦汉到明清的大规模战争通常都分为边境战争和内地战争两类。而在这两类战争中,地理枢纽的地域也不尽相同。边境战争通常发生在北方长城沿线,其战争枢纽通常为河套和阴山地带,又如唐蕃战争时的维州和明末的山海关孔道。这些枢纽地区通常存在时间不长,随着战争双方矛盾的变化而转移往西部或者北方。
边境战争与内地战争
而内陆战争通常发生在东部地区内部和腹地如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汉水流域。不同于边境战争不长的枢纽地区,内陆的地理枢纽通常持续时间很长。如果是成东西双方在关东和关西对抗的形势,其枢纽地区通常为豫西走廊。若是南北对立,则为淮南、荆襄。除去东西、南北的对立,四川盆地作为一个不归于任何两方的基本经济带,通常以川陕交界的汉中为枢纽。
豫西走廊、荆襄-淮南、汉中
比起边境的战争枢纽,内陆战争中的枢纽地区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作用更为重要。这一是因为边境战争的战线很长,边境枢纽在战争中的影响有限,而内陆战线短,控制某一个复杂险要的地带就可以阻挡强敌入侵。二是因为不同于内陆朝代的持久性,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三是因为边境战争的规模兵力和交锋远远小于决定历史的内陆战争。
战争枢纽不仅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和平时期,各国君主也会在此筑仓屯粮、储备武器、驻扎军队以备不时之需以免在战时处于被动状态。
以秦晋两地(渭水汾水流域)控制东方华北平原,敖仓成为重要的驻兵点和粮储转运中心,东方有变,政府军即入驻敖仓。
秦汉时期极其重要的敖仓(今荥阳)
战略枢纽的形成原因、背景和转移通常有四个主要因素。
首先是跟几大基本经济区并存的形成有关,由于汉族居住区广大,主要分为关西、关东、江南几个经济区。这些经济区通常能自给自足,成为政权的经济基础,所以以一个基本经济区域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为周边战争枢纽如双方统治地区的交界处提供物资和补充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内陆战争中的枢纽地区通常在基本经济区的边缘地带如豫西、淮南和荆襄,它们既防御入侵又提供准备出击的作用,是战争中的前哨阵地。
关西、关东、江南三个基本经济区(基本经济区不仅是这三个)
其次是与地形地貌和水文等地理自然条件相关。由于古代战争主要使用冷兵器,以步兵、骑兵为主,装备水平低,机动作战能力差,所以山脉、河流等地理条件的限制对军队的阻碍作用极大。在作战时,如果防御的一方利用好山水设立枢纽地带,既可作为天然屏障又可在必要是进行攻击。
例如山西与华北平原之间的交通要道——太行八陉
三是因为水陆交通干线的影响。内地的战略枢纽处于要冲,压制了军队后方在水陆交通上的补给。古代中国北方与南方联系的交通干线主要有三条,一条由徐州南下,经淮泗口入山阳渎,过淮阴、淮安,扬州到京口渡长江。第二条自开封沿鸿沟南下,过淮阳,入淮河,淮河沿淝水过寿春、合肥经巢肥运河入巢湖,抵六合达长江。第三条从洛阳南下,经汉口入长江。这三条水路基本是中国南北战争中的进退路线,由于很多重要枢纽地区如襄阳、淮阴都处在这三条水运线上,所以有些枢纽地区由此产生。不仅如此,除却重要的水陆干线,有些封建帝国的漕运渠道由于在军事供给和转移起到关键性作用,也作为枢纽地区形成的关键。
四是因为军事装备技术和作战方式的发展变迁。春秋以前,战争交战双方没有足够的军事能力派遣大量的军队前往边境或较远的险要地势作战,所以这段期间并没有出现长期的枢纽地区。但春秋以后,因为铁兵器的发明和应用,再加上野战成为主要作战方式,各国之间的交战主要属于近战杀伤,所以交战范围逐渐扩大,战争持续时间也延长了。这就导致枢纽地区的形成和控制局限于冷兵器的性能和作战技术上了。
虽然枢纽地区对战争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这些地区却不宜建立首都。由于影响枢纽地区最主要因素是几个基本经济区的位置,所以如果首都距离基本经济区的边界即枢纽地区,就会更容易在战时遭到敌人的入侵,陷入被动。所以古代的首都多是设立在某个基本经济区的中心,距枢纽地区较远,这样既可以及时的受到保护又有足够的物资补充。
基本经济区的腹地与边缘
随着时间的变化,战略枢纽的作用地位也在不断变化,整个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首先从战国到东汉属于枢纽地区的初步确立时期,而魏晋南北朝则是枢纽区域的转移和发展的时期,到了隋唐,枢纽地区的影响达到极盛,而到了两宋,其区域的作用性开始衰败,到了元明清时期(到鸦片战争之前)受经济、政治、军事技术的变化,枢纽地区的作用已经大打折扣。
这主要是因为三个方面:一是元明清时期大规模的战役和长期对峙都没有在豫西或者襄阳发生,所有很多重要枢纽地区因此失去了重视。二是因为国家统一的稳定,内地叛乱减少,没有公开的割据,与边境冲突的增加导致枢纽区域的作用降低。三是因为元末以来,火药,火器得到广泛运用,使得城垒的防御作用明显下降,优势多处于攻击的一方,所以作为防御的枢纽地区渐渐减少了对战争的影响,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