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号【挑战第15天】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一. 单元导语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将进入第二单元学习,请读一读单元导语。
生: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师:从单元导语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们知道了这个单元都是与革命题材有关的文章。有《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 灯光》以及《我的战友邱少云》。
师:是的,你真会学习,这个单元都是围绕着革命岁月,给我们讲述不同革命时期,革命英雄的古诗。
再来关注语文要素:1.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2.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记一次活动。
点面结合:既要求注意整体勾勒,又要注意局部细节。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七律.长征》。
二.走近长征
师:齐读课题—《七律.长征》你了解长征吗?说说你的了解。
生:我知道,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击败了敌人,迎来了胜利。
生:我知道有几个著名的长征古诗,《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
生:我还知道这首诗写于1935年,红军即将胜利时,毛主席回顾这段历程写下了这首豪迈大气的诗。
师:孩子们看来课前预习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借助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老师也带来了一段有关“长征”的记录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视频)
孩子们,刚才你们都在认真看视频,从你们的表情中,我看出来了,似乎有话想说,谁来分享?
生:我觉得红军太难了,跋山涉水。
生:红军太伟大了,不怕困难。
生:太震撼了。
师:你们有太多的感慨,还可能有一些疑惑,它们都藏在这首诗里。带着你们的感慨或疑惑读一读这首诗。
三.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歌
指名读,齐读。
2. 说诗歌的文体特征。
师:读完诗歌,你们发现这首诗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这首诗和其他诗歌不一样,每行7个字,一共有八行,而且最后个字还押韵。
师:观察真仔细,这样的诗,我们叫做七言律诗,(板书),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偶句押韵,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押的就是an韵。请你根据老师所补充的文体知识,自己再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生:自由朗读。
3.交流字词
生:交流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不懂的字音、字形、字义。
师:补充
四、品读诗歌
1.整体感知
师:全诗主要围绕着那句话来写?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总的写了红军长征的特点,从看出“不怕,只等闲”我看出了红军战士不怕牺牲,不怕困难。
师:你不仅读懂了诗的主要内容,还读出了红军战士革命英雄形象,真了不起。这句话,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文。写出了红军战士远征经历的千山万水,但他们却把它看得很平常。一个“难”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征程,那究竟在远征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困难,红军战士又是如何做的呢?
3.小组学习
出示自学提示:
(1.)圈画出诗中表现红军“远征难”的关键词。
(2.)说说红军是如何做的,如何想的。
(3.)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小组代表1:我们找到的是关键词是“逶迤、磅礴”。这两个词写的是山,意思是绵延不觉,高低起伏,在这里是指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绵延起伏,跨越这样陡峭的山岭,肯定会遇到缺粮,摔下去等各种危险。
师: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们在诗人笔下是什么呢?
生:红军战士们把一座座陡峭山脉比作是翻腾的细浪,和脚下走过的泥丸,在这里和第一句“只等闲”相呼应,突出了红军战士貌似一切困难。
师:你发现了这两句话的特点吗?
生:这里运用对比,前面写出自然条件,后面写出作者的态度。(师板书)
师:孩子们,真会抓关键词学习,通过抓住“逶迤、磅礴”感受到了山的险峻,陡峭。一个“腾”、一个“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翻山越岭,特别具有画面感,请孩子们再读这一句,边读边想象。
师:征服了山,还遇到了哪些困难?
小组代表2:我们通过“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铁桥铁所寒”,中的“暖”和“寒”字,感受到红军战士面对金沙江滔天江水,用自己的毅力去战士困难,一个“寒”字,可以感受到大渡河铁桥上激烈搏斗的场景。
生1:我有疑问:为什么金沙江水明明是冷的,却用“暖”?
生2 我有补充:其实这里有一个长征中著名的古诗,“巧渡金沙江”,表达了当时胜利后的喜悦之情。而后面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战士们面对敌人九死一生的回味。
师:联系时代背景,查阅资料来学习诗歌帮助我们更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出示金沙江,大渡河图片。
五、课堂小结
历经千山万水的磨难,红军战士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藐视一切困难,终于迎来的胜利曙光,诗人红军在翻越茫茫雪山时,发出最后的感叹: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个“喜”让我们看到了战士们胜利的喜悦,也感受到了伟人毛主席高尚的伟人情怀和革命必胜的信念。让我们带着对红军战士的崇敬,对毛主席的敬仰再来朗诵这首诗。
生:齐诵
师:孩子们,阅读链接中还有毛主席写的一首词,课后可以对比学习,再次感受伟人的情怀。
教学后记:今天是我们四人共同体学习小组上的第一次课,我们的目标立足课堂,从随堂课中发现真问题,集思广益,再精进。
上完之后优缺点都特别明显,重点反思不足之处:第一,该单元均是革命题材文章,由于年代久远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课前布置搜集资料特别重要。但是课堂分享搜集的资料时间不够,也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真正去落实了该项作业。应该设计一个课前导学案,让孩子真正去了解长征这段历史。第二,准备也不够充分,虽然教学目标清晰,过程流畅,但是备课细节没做好,未精心制作PPT时,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短小视频可以在学习颈联时出示,让学生更能感受当时的场景。第三,课堂收放的把握不到位,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去发现解决真问题,只被几个善于思考,乐于表达的孩子蒙住眼睛,其实还有一些孩子可能没真正学懂。尤其是女生不爱发言。第四,从语文要素的落实上,没有在课堂上进行点拨诗歌是如何体现“点面结合”的。第五,指导朗读形式应该更多样化。虽然最后一节课下来孩子们都能背诵了,但是在朗读时形式单一,不过多样化。可以多创设情境进行师范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分小组读、师生合作读,在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