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脑,这些认知能助你活得更好
去年,五十岁的表姐退休了,身为普通工人的她和表姐夫,收入都不高,也省吃俭用给儿子买了一套房。为了减轻儿子独自供楼的压力,退体后,她又做了几份钟点工来增加收入。前两个月,操劳过度的她住进了医院。埋头奔向一个个目标的她,最常说的就是“等给儿子买了房子就好了”,“等儿子结婚,就安心了。”等……”她心中的幸福快乐总是与某件事的达成有关,却未发现,每实现一个目标,她又有了新的目标。躺在病床上,吃喝拉撒都需要人协助的她,终于发现,健康自由的日子就已是最开心的。
正如《一本不正经的大脑》这本书中所写,关于幸福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的幸福感存在一个稳定的设定值。尽管生活里各种各样的事件,能让我们的幸福感在短期内增加或减少,但经过较长时间后,所有人都倾向于回归自己的设定值。
与其把快乐推迟到某个目标达成之时,不如关注此时此刻正在做的事情有什么可爱之处,重新审视每天所做的事情,找到那些能让你感到快乐和满足的,用心享受它。
鲍勃通常是个安静的司机,他喜欢开着他那辆小巧可爱的Smart外出,遇到不可避免的交通延误时,他大都泰然处之。但是偶尔,他约会要迟到,而交通堵塞格外严重,这时,他前面的某个司机还不打转向灯就变道,让交通更加混乱。鲍勃深感无力,他沮丧又烦躁。但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无法控制这令人沮丧的环境,发泄愤怒不会改变任何事情。他打开收音机,收听舒缓的音乐,呼吸得深一点,让自己放松下来。
生活中某些令人挫败的时刻,现状看似无法改变,想办法让自己的注意力远离眼前的情况,会减小它对你情绪状态的影响。
“生活扔给你一颗柠檬,别怕酸,做个柠檬马提尼好了。”《一本不正经的大脑》中这样写道。
同事的孩子上小学了,活泼好动的小朋友,才开学两个月,每天早晨去学校就成了不情不愿的事,这可怎么好!不断追问之下,发现困难主要来自每节课端正坐好听讲和每天的古诗背诵。尽管知道,长时间安静老实坐着对孩子是个挑战,也只能安抚他慢慢适应。关于背古诗,同事尽量把每首诗按解释编成小故事,与孩子边表演边记忆。比如《池上》这首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水盆里放几片落叶,一只载着玩偶的纸船,从落叶间经过。形象有趣,又是很好的亲子游戏。反复的吟诵都成了乐趣。
看了《一本正经的大脑》书中关于“学校的教学方式是孩子的学习方式吗”的阐述,发现同事正是用了“动起来做”,把孩子的活动和正在讲授的知识概念间建立关联的方式。
学习的本质是孩子们天生对探索的热情,身体运动对于概念学习有着重要作用。而学习的动力如果仅仅为躲避不及格,取得好成绩就有问题了。当孩子们经常能意识到学到了什么,这些学到的知识又是如何帮他们迎接挑战和解决问题时,他们才会明白学习带给他们的远非小红花和好成绩所能及。
《一本不正经的大脑》内容来源于一档名为《两个伙计聊你的脑》的节目。这档节目的两个伙计,即本书作者,是两位对生活、大脑和世界充满好奇的科学家,都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阿特.马克曼是心理和营销专业的教授,他发表过超过150篇的研究论文,开设过三个科晋博客和电台节目,还出版过《学会思考》《学会改变》《领导的习惯》等书。鲍勃.杜克是音乐和人类学习部主任,他在人类学习和行为方面的研究横跨多个学科,包括运动技能学习、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并著有《智慧的音乐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原则论文集》《音乐鉴赏的习惯》。
除了本文提及的关于幸福、烦恼和孩子的学习模式与动力,多数生活的困惑,其实都是脑科学解决的问题,脑商=情商+智商+心商+财商+志商……认识大脑,提高脑商,就有机会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