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一座城,爱上一座城 ------成都游记
雨季刚过,秋高气爽,正是旅游好季节。2017年8月9日,爱旅游的我们,又来到巴蜀文化的故乡--四川。早对四川美景有所耳闻,古人有云: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以青城山为例,这不仅是道教圣地,更在很多人眼中是颜值爆表。远岫叠峰,涧水无穷,青城山后郭绕溪。书中如此描述,难怪白娘子再次修炼千年。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即便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要到四川,也非易事。穿隧道,过大山,一路上上下下,像看了一场走钢丝表演,提心吊胆却安全着陆。透过大巴的玻璃,我看见了不断变化的风景,心旷神怡,似乎消解了旅途的无聊,也有些忘记难走的蜀道......。
住宿安排在成都,成都虽然来过三次,但次次总有新变化。如果诸葛亮的茅庐在成都,估计刘备会迷路吧。这里既有太古里这样的前卫、时尚、炫目,甚至无法定义的魔幻气质,无数时尚达人在这里喝喝咖啡,买买东西。而它的邻居,却是不知不扣的老干部,大慈寺,始建于唐朝。每个早晨,袅袅青烟古刹升起,融化在晨雾当中,老街坊早已等候多时,等到门一开,就自觉地找一方座位,叫一壶老茶,温柔的阳光从茂密的树丛中漏了下来,“龙门阵”摆了一道又一道。日子如此惬意。传统和现代在这里汇聚,却井水不犯河水,和谐相处,也只有成都可以做到。
杜甫草堂就在市内,想必大诗人杜甫也感受到了成都这种气质。他生不逢时,唐朝日益衰落。但即便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空闲,大诗人站在成都街头,满眼皆是“香雾云鬓湿,清辉玉璧寒”“穿花蛱蝶生生,点水蜻蜓款款飞”“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来成都,我们也拜访了“杜甫草堂”。
曲径通幽,草堂主厅安放一尊古铜色的杜甫塑像,体态淸瘦,拈须沉吟,皓首凝思,脸上闪现出一丝忧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历史上的杜甫,没有李白的飘然,没有王之涣的豪气,或是贺之章的沧桑。我喜欢杜甫,不是因为他的诗歌,而是他的一身坚严,收了多年的信仰,打上了自己的命。
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谭州往岳阳的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草堂建筑独具特色,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整个园林古朴典雅。其间溪水蜿蜒、桥亭相间、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静,又幽深谥静、秀丽清朗。踏上园林小道,仿佛穿越回千年之前,和杜甫谈经论,好不畅快......。如果提一个问题给杜甫,我很想问他如何写出“盗贼本王臣”这样让我拍案叫绝的文字!
杜甫草堂出来后,我们又到了宽窄巷子。这是成都政府放在历史民巷口的基础上,打造出一张旅游名片。这里原本是平息战乱,清兵驻军满城之地。繁盛时可达3000人,可谓旧时的CBD。巷子中的建筑保留着上翘的檐角青砖绿瓦高墙,深深浅浅,各不相同、别有洞天,似北方的四合院又加入了几分川西柔媚的风格。老街道里,游人如织,摩肩接撞,稍不留神就会走散。两边客栈、茶馆、剧院、古玩店比比皆是,特色小吃更是一家挨一家。我们兴奋的探头探脑,时不时停下脚步尝尝各种美味,还找到了最喜欢吃的老妈兔头,犒劳一下自己。慢步在石砖古道,看斑驳的沧桑,隐蔽有一种隔世之感。这宽宽的窄巷子、窄窄的宽巷子,经历着历史的风雨,细细密密的述说着成都的往事和如今。
吃完饭,时候还早。我们又到了锦里,古朴书香与嘈杂喧嚣之间却尽得风流!悠悠的川西民风扑面而来,青石板油亮油亮,巷子里照旧是红灯笼挑檐房,青砖黑瓦,五彩的幡幌,或浓墨重彩或清新素雅,有面人、糖人、铜制品、锦绣馆、茶馆剧院,还有汤麻饼、张飞牛肉……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繁华似锦的景象。站在锦里古街,遥望只有一墙之隔的武侯祠,相比锦里的热闹是那样的静默无声,不知道这样的沉默,是否在等待另一段的三顾茅庐的千秋故事。
好想再品品茶、看看川剧,领略一下巴蜀人文情怀,只因时间匆匆离开,心中难免有些遗憾,当然有缺憾也许更有动力,遇到一个美丽的城市并逐渐爱上他,也许是旅行最美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