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有敌意的时候我仍然爱你(113)
敌意一定唤起敌意,而爱则唤起爱
我在美国一个超市里遇到一对母子,当时大概一岁多的孩子一直哭,而妈妈则十分着急的在买东西。我不清楚孩子哭的具体原因,可能是因为坐在小童车里位置很低看不到妈妈的脸,很焦虑大人没有关注他,因此哭起来。如果是中国妈妈,大概的做法就是冲孩子嚷嚷:“别哭,你哭什么哭!”或者赶快抱起来哄。而这个妈妈则停止了选商品,蹲下来,平视着孩子的眼睛,然后告诉孩子说:“你知道妈妈很爱你,对不对?”孩子的小脸哭得像带露的花瓣一样,满脸都是泪水,看着妈妈点点头。然后妈妈又说:“好,你知道妈妈很爱你,你也爱妈妈,对不对?嗯,既然你也爱妈妈,你给妈妈十分钟,妈妈要给你买奶粉,买完奶粉我们就出去。所以这十分钟你不哭,好吗?”孩子居然立刻就安静了下来。
我当时看到这一幕,觉得简直像奇迹一样,一岁多的孩子怎么会知道这些?其实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诉求,希望亲密关系是稳定的,希望这个人是不走的。我又哭又闹,或者是非常暴躁时,其实是因为我很恐惧你会因此而离开我。但是我越恐惧、越闹,你可能就越要走。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给对方这种信心,在不管对方跟你又哭又闹,还是你要跟对方又哭又闹之前,两个人一定要达成共识,就是不管怎么样,我们两个人都不会离开彼此,我们都待在关系当中。这时候,包容就发生了,这就是爱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是主动的;那在成人相处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彼此照见的互为镜子,就是我照见的你是值得爱的,而你照见的我也是值得爱的,更重要的是为了得到你的爱,我先去爱你。这里有两种不同的逻辑:婴儿的逻辑和成人的逻辑。在婴儿的逻辑中,婴儿觉得妈妈才能主动,我只能被动,我要等着妈妈来爱我;但在成人的逻辑中,为了得到爱,我要先去爱,想得到什么,就要先给予什么。即敌意一定唤起敌意,而爱则唤起爱。在包容里,最高的境界当然是“当你有敌意的时候我仍然爱你”,但这很不容易,然而作为成年人,当我们想主动创造一种关系时,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这个原理 。
——武志红老师
201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