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复盘:一点一点做事,也是在进步
五月的结束,是一种很突然的结束。
好像是某天醒来,发现天气很好,温度不低,穿一件长袖衬衫都有些热,然后一边感慨着这么快就从秋衣到短袖,一边惊异地发现原来已经是五月已经过去了。
一个新月的开始,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回过头去看看前面的三十一天,就会发现生活的节奏虽然还是不急不缓,但有些东西确实变了。
这个月的阅读进度依然缓慢,完整读完的只有《赖声川的创意学》。在读的还是《阿勒泰的角落》,读得断断续续,多是在通勤路上听。
还是不喜欢听书的方式,注意力一不小心就飘散,也一不小会错过精彩的片段,但听书确实给我无比的自由,将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减少阅读电子书带给眼镜的伤害。
这个月去眼科复查,近视度数又增加了。三十岁开始近视刷新我对近视的认识,也意识到眼睛的脆弱。
人往往是在失去时才懂得珍惜,我也不例外。但比感慨更重要的是少看电子产品,养成好的用眼习惯。
阅读上回归了纸质书,五月也按待读书单入手了几本。很多物品都可以不屯,书籍真得做不到。往可能会焦虑这么多书读不完,但现在确实感到欢喜。允许自己有些小任性,也是与自我的一种和解。
五月最大的不同是重拾写作。从五一假期的第一天开始日更,每天800字看似不多,但对我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我写得很慢,可能一个小时也写不了几百字,而且我还会不断地去改,知道自己觉得可以为止。
有时会写不下去,有时又觉得内容在重复,不过这个过程也算是痛并快乐着。本以为可以至少持续一个月,却被计划之外的事情打断。
这种打断是让人不舒服,也带来一些思考。坚持日更800字+,是想拿回学费的愿望一些,还是热爱写作的心多一些?
一开始我是分不清的,这个社会充满“速成”,人心也是不纯粹的。可当打卡失败成为既定事实后,反而很多东西变得简单。
为什么很多写作课都在强调日更,其实都是让写作通过刻意练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诗人欧孙达瑞所说:
要成为作家,必须把写作当成一种习惯,
进而强迫习惯成执着。
写作必须是一种执着,
必须和说话、睡觉、吃饭一样有机,
一样地有着身体与心理的生命。
至于写得快还是慢,成文如何,都只是过程中的一个状态,重要的是不断些,大量写,文字自会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