呻吟的,會呻吟的
作者按:昨晚,因為一點小事去了一趟醫院待了一晚。病室有位頭髮全白的阿婆,整晚都在呻吟叫喚,聲音比較大,想必是很痛苦。從她的呻吟聲,聯想到了父親和我自己以前的呻吟聲。原創文字,剛剛出爐,簡書首發,望周知。
讀小學還是初中時,學到「呻吟」這個詞,並不了解其真實意義。直到某天,父親住院後,我才知曉了呻吟是一種怎樣的聲音。再後來,等到我自己腎結石腎炎發作,自己發出那種呻吟聲,才算徹底了解了「呻吟」這個詞的真正含義。
有病了,覺得痛苦,才會呻吟。不然,無病呻吟的話,就有點矯揉造作,讓人厭惡。
以前,父親生病總是哼唧哼唧地呻吟,我一直以為他是小題大作,故意喊出聲好引起我和母親的同情和關注,故總是不情願搭理他。甚至多次叫他不要再呻吟了,那聲音聽起來很煩。後來,我體會到那種痛後,才知道錯怪了父親,那種呻吟聲是遏止不了的。
即使身體安然無恙,人也還是會呻吟的,因為人並非身體健康了就意味著整個人是健康的。人還有心理疾病,情感問題等非身體因素引起的毛病,人是很複雜的。
目前國內,專業心理諮詢與治療還不算普及,很少人會因為有情感問題而去找專業心理師尋求幫助。一般人,有了情感問題啥的,獨自借酒消愁或找朋友倒倒苦水就足夠了。借酒消愁也好,倒苦水也罷,實際上也是身體的一種呻吟,好排解心理情感問題。
有些情感問題,不是靠自身「免疫力」就能很好地解決掉的,非借助專業人士的力量不可。情感問題,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得到解決,日積月累,就會產生很嚴重的心理疾病,那樣就很難治療了。
瘋狂發癲,其實也是身體的一種呻吟。
前幾年,總看到一些新聞,那些反社會反人類的無差別攻擊等惡劣行徑,開車撞行人也好,持刀攻擊路人也罷,太多太多了,都不忍直視。
魯迅先生說過:「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這裡所謂勇者和怯者之間的差別,我以為就是心理承受能力的問題,是否產生了心理疾病的問題。
勇者心理承受能力很強大,沒有產生心理障礙,能理智冷靜地分析和思考問題;而怯者由於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一遇到不公不平或其他事兒,就容易走極端,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喪失了一切理智,進而釀成各種悲劇。
社會要和諧,要盡可能地減少這類反社會反人類等惡性事件的發生。首先,要全民重視心理疾病,發現身邊人有可能存在心理疾病,讓其及時就醫。其次,我們這個社會要多包容一些,盡可能減少不公不平事件的發生,從源頭上解決潛在的危險。
呻吟,不單是身體的一種應激反應,也是一種保護機制。不管是身體疾病,還是心理疾病,呻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