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语的理事会收稿专题理事会·推荐社区好文(活动暂停)理事会·自动投稿

吐纳珠玉之声 卷舒风云之色

2023-03-05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辩儿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夜晚静悄悄的,窗外的人声车声少了,小儿在自己的书桌旁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

他从文章一开始一直或缓或急地背着,我在书房外的椅子上边看着他们的文言文参考书,边听他背,他在反复,我也跟着他反复着《小石潭记》的每一句话,直到他背得流畅没有一点儿卡壳儿的地方,他放下了书本,我也从陶醉在他背诵的节奏中退了出来。

夜更安静了,我们娘两个开心地准备着去睡觉,直到睡前,我的耳边似乎一直隐隐回荡着《小石潭记》里优美的词句,和那种顺畅流动的节奏,我禁不住随口而出:

“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不自觉地就顺滑着往下诵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直到诵完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之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背完之后,我在琢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几句,青葱的树木 ,翠绿的藤蔓,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的美。又想着柳宗元描写潭中百许头的鱼儿,好似空中没依傍地游动,日光照到水底,影子映在石山,佁然不动,又倏尔远逝,来来往往,自由自在。这是怎样幽静清澈的潭水啊,游鱼动在其中,动与静结合,游人身临其境,忘我而陶醉。

又想着古人取名的有趣,随柳宗元同去的有两小生,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怎么这么来称呼,有意思,有意思,我想着想着,不知什么时候沉入了梦想。

从孩子背诵课文,我诵读的体会,和听来的一些朋友诵读的感悟,关于阅读时诵读的重要性,也即读书要“动口”,我多了一些感悟。

记得学校老师让家长们关于学习给孩子们提些建议的时候,我当时毫不犹豫只提了一点,一定要朗声早读,能再抽一些时间出来,也可晚读十来分钟。朗朗读书声,朗朗读书声,是学校里最美的声音。

后和一个老友聊天说到诵读,她说她一个人在家时常是放声朗诵,有动作有表情,情绪随文字高低起伏,有时读着读着就泪流满面,有时直想放声歌唱,兴奋不已,激情荡漾。

不管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古诗词,尤其是文言文、古诗词的阅读,在突破语言关后,我们还必须要做的就是认真体会作品本身的文学魅力。

首先,要勤于“动口”,也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采取出声诵读的方式。

南朝的刘勰说得再好不过:“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在节奏和韵律上具有独特的美感。只有通过出声诵读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体会文言文的美感。同时,出声诵读的方式,也有助于加强对文本的记忆。

阅读时,口要勤动,手也不能闲着,那就“动手”。

“动手”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文章中进行圈点和批注。如果说出声诵读是为了体会作品的整体意境,那么动手勾画则是为了体会作品在细微之处的精妙手法。在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传神的描写、新奇的比喻、精妙的用词等,都可以进行圈点勾画。读到精彩的段落,还可以摘抄下来。

若在阅读时对某一段有特别的感悟,还可以在书上进行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对文学手法的点评,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还可以将文中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相互印证。这样勤“动口”,又“动手”,不愁背不来,写不出。日积月累,自己的妙笔也一定会生花。

今天晚上儿子又有《核舟记》的背诵,我可以和他再一次体会诵读的快乐,重读经典的喜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