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记:齐俊元 Growing our Growth Team
- 此次分享内容,Teambition 已经重新整理并发布在 36Kr 上,可点击页面底部的「阅读原文」查看。
- 如需要演讲的速记文字稿,可在微信公众号中直接回复「增长黑客」四个字
下面内容根据当时记录的笔记和演讲稿整理:
主题:Ping++大会·增长
时间:2015年12月12日下午
分享人:Teambition CEO 齐俊元
Teambition 团队最开始是在媒体上看到 Growth Hacker 这个词的,当时最著名的两个案例是 滴滴打车红包 和 Uber邀请新用户奖励,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件很酷的事,于是他们就组建了自己的 Growth Team,架构和流程如下图:
市场团队是最接近客户的,于是由他们带头来想创意和点子,接着交给设计团队去完善和设计方案,再交由技术团队开发上线,最后则是数据分析团队跟踪效果。
一段小插曲则是当时公司里并没有数据分析师,为了验证增长的效果在机缘巧合下找到了一位数据科学家,随后推行的政策也给公司的数据分析带来了很多好处:包括所有应用和系统都必须打点,花几万块钱买了数据可视化的分析工具,还有放上四台大电视,把所有数据实时显示在上面等等。
然后就在这个架构下进行了第一个项目(也是最后一个):「Teambition 表情特权」;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在评论中插入各种有意思的表情。
这个项目最后是成功上线了,不过这中间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 周期太长:持续了三个月时间(从创意到开发上线)
- 没有在前期验证效果(比如做 AB Testing 验证一下)
- 通过微信朋友圈的分享,没办法留下跟踪代码(也就是看不到谁推荐的)
最开始的想法是看到谁推荐,就可以给谁开通表情特权,最后没想到微信上居然没有办法跟踪,于是又花了一个礼拜把之前做的事全部推翻,变成了只要在任何渠道看到你做过这件事,你 @ 一下 Teambition 的团队或成员,你就可以获得这个表情特权;这样改了之后才慢慢有人去使用。
这个过程给 Teambition 团队带来最大的经验是:增长团队,关心的一定是核心业务数据的增长,根本不应该把这个着眼点放在老用户上面。
最大的变化是:增长团队,压根不是创意团队;提出好点子让开发去执行的,是产品团队做的事。
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公司成立了新的增长团队。
第一,我们是发现机会提出假设,而不是提出创意,我们是要在我们巨大的 Teambition 现有的数据里面,去找到能够让我们,让新用户用的更好,停的更久,推荐更多人的方法,所以我们该干的是什么,我们该干得是从我们打的上亿的那些用户的点里面去找,我们以前什么样的用户用 Teambition 用的比较好,什么样的用户注册了 Teambition 之后,他干了一件特定的事,于是他留下了,我们通过这样的东西去定义,如果我们能让其他的人,也干这样的事,他可能留的时间更长,这就是增长的机会。
-- 以上摘自演讲速记稿
- 提出假设:「如果其他人也做了这件事,他会不会停留更久?」;
- 假设提出后,要去更早的分析数据,及时修正假设;
- 自己去设计方案,自己想清楚了想完善了再开始研发,去尝试;
- 最后再跟踪分析数据;
关于产品经理,俊元说他们在产品团队是没有产品经理的,但是在增长团队有三个产品经理。
接下来是介绍了在这个机制下做的两个新项目:
- 提示用户用书签保存项目链接
- 提示用户可以自定义任务阶段
这两个项目具体的过程可以在「阅读原文」中看到,这里不做过多赘述了,最后再提一下 Teambition 总结的假设模板:
我发现有很大比例的用户从未创建新任务阶段,而建立了新任务阶段的用户无论从活跃和留存来看都更优异;因此假设如果能够让新用户了解「任务阶段自定义」功能将提高留存。
最后放上 Teambition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后对「增长黑客」所下的一个定义:
Teambition 增长团队由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和产品经理组成。他们像科学家一样通过实验来找到让 Teambition 不断变得更好的方法。
拓展阅读:如果对「增长团队」感兴趣,推荐购买范冰的《增长黑客》
如需要演讲的速记文字稿,可在微信公众号中直接回复「增长黑客」四个字
原文发布在微信公众号:设计师的自我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