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精选散文随笔专题投稿心情随笔

儿时的年味

2019-01-04  本文已影响44人  槃蝶
儿时的年味

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也就是我们老百姓所说的过年。

儿时我们老家有句俗语叫年好过,月好过,日子不好过。因为那时的新中国刚刚站立起来,百废待兴,物资奇缺,人们忙于新中国建设,又要添丁增口,扩充数量,上致中央地方下至平民百姓,每家都是拖儿带女一大家子人,父母都是战争的经历者,也是新中国的建设者,更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创伤者,所以在养上一群孩子后总怕吃不饱日子不好过,但却又是把过年过得最有人情味的一个时代!

七十年代出生的我,做为父母最小的一个孩子,小时候听父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从前做梦都不敢想能用缸装粮食,如今不仅用缸还用粮仓了,所以幸福感别提有多爆棚,尤其到了过年的时候啊还能杀猪宰羊,炖鸡煲鸭,更是热闹翻天。

那时候没有春晚,没有外出打工,也没有南来北往的迁徙,大家伙天天都在一起过农耕生活,不到夜晚睡觉,家家户户是不关大门的,白天有一窝孩子在家闹,到了饭点所有的炊烟一起袅袅,吃饭的时候,你端着大碗饭串西家,我捧着个大碗走西家。一到冬月就开始为年做准备,每家砍上一地的白菜腌上满满的一缸做咸菜,开胃的不行,越吃越想吃,然后又开始拔萝卜嗮萝卜丝或者萝卜丁,那才是真正的下饭菜,再到了腊月那就开始忙过年,打糍粑是男人们的一大习俗,大家都是集体大糍粑,四五家一组,由几个男人抬着一口天然石头凿成的大石槽,我们家长话叫坵,一起集中到一家大糍粑,打完了又抬到下一组的家里接着打,女人们忙着蒸糯米,然后送到坵里让男人打完了就像擀面一样擀糍粑,家摊着大簸再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放到大簸箕里凉起来,小孩子们在旁边帮忙捡,想吃就随便揪一小坨沾点糖送到嘴里,一不小心就把肚子撑饱了。

糍粑忙完了就开始打豆腐,也是几家一伙,先泡好豆子,再邀几个女人一起推磨子磨成浆,然后由经验充足的人烧浆点浆,最后装到像抽屉一样的夹子里,用布和木板围好完了用石头压上就成了豆腐,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就喝豆腐佬,在未点浆装夹子之前,大人们都会先用大搪瓷碗或者大搪瓷杯揺上满满的一大杯一大碗,再放上糖,让我们小孩子先把肚子灌满,那叫一个好喝啊!至今忘不了那个味道!

糍粑豆腐这两个重要的任务完成了又要忙着去裁缝家预约,排队请村里的裁缝来家里做衣服,每个花色的棉布都要扯上几尺,特别小孩要穿新衣服才叫过年,那也是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我们会央求裁缝把裁剪剩下的不要的那些花花绿绿的小布条都收起来,就可以做一个漂亮的布毽子,看谁的毽子最大最好看,然后又可以踢毽子比赛了。

这些过年的都弄得差不多了,就要打阳尘了,现在叫做卫生,那是都是瓦房,需要用竹条绑在长竹竿上从堂屋开始到厢房,厨房,从屋顶往下扫起,把那些烟熏火燎的蜘蛛网样的尘垢都打扫干净,预示着好干干净净的迎接菩萨祖人来屋里过年,好保佑新的一年四平八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接下来年关越来越近就开始炸薯片藕片啊然后炒花生瓜子啊小吃什么点,每家每样都要炒上上十斤,够我们小孩吃个够的,那是我们儿时最好吃的零食。到了小年家家户户就要烧钱纸燃香开始敬请菩萨和逝去的先祖来家里过年了,这个时候开始大人们就嘱咐孩子们的嘴巴不准瞎说,特别是不吉利的话,包括牙齿掉了这类话都不能说,一直到大年三十,都是在忙过年。

除夕那天更是讲究得不得了,贴春联,糊年画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全家人都要洗澡换干净新衣服,父母总是忙到临睡前才最后洗,要把所有的菜单和烟酒糖水都准备好了才敢歇息,因为我们的风俗是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要出来相互拜年,即使平常有恩怨过节的,大都会在这一天和解,你家不管大人小孩来我家里拜年了,我就会礼尚往来的去还个年,如果有那一家拜漏掉了就会千方百计的弥补,拜年是每家最隆重的事情,大人会嘱咐孩子先从哪家开始再顺着一家家的拜过去,都要花一天的时间才算完。

到了大年初二就是诸亲六眷来相互拜年的日子那是更忙的一天,亲戚不只是拜声年就走,而是要用鞭炮迎接,表示隆重欢迎,还要坐下来聊家常,吃点心,吃年饭的,父母更是忙不可开交,总是私下里埋怨过年太累!

初三是朋亲远戚拜年的日子,这样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才算年过完了,这期间除了拜年吃喝玩耍,还可以看到采莲船,舞狮子,舞长龙等民间活动。

那些个年味啊大都不复存在了,却是我们儿时最美的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