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你的身上有父亲的影子吗?
今天一大早给父亲说了几句客套的祝福语,并发了两百元的红包。半小时后,父亲收了红包,什么也没说。又过了半小时,姐姐在家庭群里对爸爸表达了关怀,妹妹和弟弟紧跟其上,父亲对众人回复了一句“谢谢你”,也给我私发了一份。
妹妹去河南有两年多了,某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掰着指头数这段时间以来我们见面的次数,不足十次。哎,真的挺伤感的。父亲在56岁那年离开家乡去广西打工,至今已有四年,这漫长的一千多天里,我们俩见面的次数其实也不过十来次。未来,和妹妹,和父亲,我不敢想象我们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刻。各自有了家庭,回家的意义就不同从前了。

最近读余世存先生的《家世》这本书,才知道每个家族都有一种会延续下来的精神脉络,它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基因当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甚至是我们的命运。又读到戴建业老师写他在老年发现自己和曾经特别不满的父亲有着惊人的相似,尤其在教育儿子的方式上。我在三十岁之后也渐渐意识到父母留在我身上的某些印记。当我一再地拉着K陪我出去寻觅不同的风景时,当我热情地招待朋友时,当我对调皮的孩子发怒火时,我仿佛看到了父亲。
父亲今年六十岁,依然爱笑,爱跟别人吹牛。他做事果断,有主见,不喜欢拖泥带水。母亲个性柔弱,家中大事一律由父亲做主。四个孩子三个上了大学,而且是父亲通过干农活和养鸭子完成的。父亲有多勤劳不用多说,我们四个孩子如今没有一个不能吃苦的。在有很多人赊学费的年代,父亲从来没有迟交过一次学校的任何的费用,因为他做事总是有备无患。这种“凡事预则立”的品质也在无意间深深影响了我们——无论求学期间生活费有多低,我们从来没有沦落到要借钱的地步,相反地还会有一些存款。
父亲待人大方,但在生活上极其节省。他曾挑着几百个鸭蛋去镇上买,去村里走街串巷地卖,一直到中午才回家,可是他从来不在外面吃饭,为的是省钱。除了爱喝酒,他几乎没有什么生活开支,衣服很多是别人给的,一件旧大衣穿了一年又一年。我到现在对穿衣服都没有什么讲究,舒适即可,除非是有什么重要活动。因为父亲也是这样,走亲戚时爱阔,一定要洗个头,穿身西装出门。

是的,尽管贫穷,但父亲从来不低头,他跟人说话时永远都是中气十足谈笑风生,没有丝毫的自卑感。这种乐观在我的内心深处化为不服输的努力,以及某些时候对梦想的执着与确信。父亲不喜欢我们“长别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对富人对当官的也绝不唯唯诺诺,他相信如果换种命运,凭他的能力不会比这些人差。我没有他这么自信,但我也认为人生是可以不断创造的上升的,尽管有些不可突破的限制条件。
还有,父亲刀子嘴豆腐心,他跟母亲吵架,也尽力维护着一个丈夫的责任;他对奶奶的偏心吃醋,每次家里有好吃的也从来没有忘了他;他同情老弱病残,也从不欺软怕硬,更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这种正义感,使我为他感到自豪,也为自己感到庆幸:我们几个孩子的性格中都没有残暴的一面。(当然,说到底,我们都是自私的人。)

想过要跟父亲说一声“我爱你”,想了想还是没有开口,我们都不习惯这种表达。然而我的心里的的确确是爱他的,谢他的。
敬爱的爸爸,祝您晚年幸福安康!
2021年6月20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