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3
社評:疫症大流行力挽狂瀾 美成最大不確定因素
【明報社評】新型肺炎全球大流行,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對部分國家嚴重不作為深以為憂。人類史上從未見過冠狀病毒引發的大流行,疫情發展充滿變數,全球影響難料,眼下最大的不確定性在美國。疫情已經在美國蔓延,有專家估計未來可能有7000萬至1.5億美國人感染,可是總統特朗普對疫症大流行的反應,不是提出具體措施加快病毒檢測「追落後」、盡快掌握國內疫情規模加以遏阻,而是歸咎歐洲「把關不嚴」,禁止來自歐陸的旅客入境。大流行意味疫情全球擴散,各國更須認真協調合作抗疫,不能再以鄰為壑又或為自己控疫不力找替罪羊。白宮對歐陸封關,只會令國際合作更為困難。
抗疫未有對症下藥
美向歐封關起爭端
今次是2009年豬流感後,世衛再次宣布大流行,也是首度有冠狀病毒疫症大流行。當年豬流感大流行,感染者雖眾,惟奪命大約數十萬,死亡率為0.02%,相比之下,COVID-19死亡率初步估計大約1%。疫症全球大流行,難免叫人憂心,然而有兩點必須留意,首先,大流行只意味疫情在全球多國同時擴散,不代表病毒更致命;二是今次疫情仍有控制機會。流感病毒傳播,平均每兩宗病例中,便有一宗是在沒有病徵下傳播,根本無從防控;COVID-19雖有隱形傳播情况,惟比例未如流感般高,意味仍有機會透過大規模檢測隔離遏阻,中國是成功例子,這亦是為何譚德塞說,今次有機會是史上首次能夠控制的大流行,現在絕非氣餒時候。
世衛表示,過去兩周,中國以外確診病例增長13倍,受影響國家數目增加了兩倍,目前疫情遍佈114個國家地區。有人認為世衛決定太遲,然而世衛專家要確認大流行,始終要按實際數據,不能憑直覺辦事。當年豬流感4月爆疫,世衛在6月才宣布大流行。對世衛來說,宣布大流行是雙刃劍。正面看,這可以敦促各國提高防疫意識,不要以為可隔岸觀火,譚德塞宣布時便不點名談到,一些國家不作為的程度令他深以為憂;負面看,一些國家可能更加以鄰為壑。各地政府為防輸入病例,當然有必要加強入境隔離檢疫,然而不必要的封關措施,只會令國際社會更難齊心抗疫。
世衛宣布大流行不久,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宣布周五深夜起,禁止英國以外的所有歐洲旅客入境美國30天,一眾歐陸盟國事前一無所知。今次是二戰後美歐兩地首度中斷直接往來,特朗普也許認為這是果斷防疫措施,惟實際效果卻是觸發歐美摩擦,歐盟大為不滿,未知有否反擊措施;市場悲觀情緒瀰漫,擔心白宮封關決定令歐美經濟雪上加霜,昨晚歐美股市一度急瀉8%至10%。美股不足半月下跌超過兩成,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再度進入熊市。
冠狀病毒大流行前所未見,全球疫情充滿變數,若說早期最大不確定性在武漢和中國,現在最大不確定性則在美國。西方看待今次疫情,之前大抵本着「核心—邊陲」的自我中心世界觀出發,認為疫情只發生在中國等「邊陲」地區,然而世上沒有滴水不漏的檢疫封關措施,疫情突然從「邊陲」蔓延到西方這個「核心」,意大利成了歐洲的缺口,德法英西等相繼爆疫,惟至少各方都看到,歐洲正傾力控制疫情,可是華府控疫工作卻是漏洞百出,就連美國疫情規模有多大等真相,至今仍不清不楚;特朗普政府淡化疫情、一味將矛頭指向外人,令人擔心美國疫情嚴重惡化。
外部輸入防不勝防
內部控疫自身責任
特朗普治國思維,一言蔽之就是右翼民粹排外,認為只要把所有外來的「劣東西、壞影響」踢走,美國就能「再度偉大」,其主張迎合了一批思想偏狹的人。然而以這種思維抗疫,以為對別人封關就可以拒病毒於境外、忽略內部防疫,卻「撞正大板」。美國公共衛生專家戈斯登(Lawrence
Gostin)直指,針對歐洲的旅行禁令,對現時美國控疫不會有作用。疫情已在美國境內蔓延,與其擴大封關,不如盡快加強病毒檢測,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
全美3.2億人,迄今相信大約只有6000人接受過病毒檢測,相比之下,人口1700萬的荷蘭,單是一天就檢測6000人;人口5100萬的韓國,更是平均每天檢測1萬人。特朗普全國講話最令人失望的,是完全未提任何措施,加強全國各地病毒檢測能力。以美國之國力,檢測病毒工作如此滯後,實是匪夷所思;就算檢測工具不足,只要白宮願意,大可從德國等盟國大量輸入。美國病毒檢測延宕多時,難免令人質疑當局是否有心去做。如果有人抱着「驗得少確診少」的自欺欺人心態處理疫情,將會害死很多人。
病毒無國界,外部輸入防不勝防,封關作用有限;內部控疫做好檢測隔離,則是自身責任,不能諉過於人。美國國會及最高法院主診醫生莫納漢(Brian
Monaha)本周在一個閉門會議表示,美國估計將有7000萬至1.5億人感染。特朗普講話仍在大談這是「外國病毒」,「歐洲把關不嚴導致病毒經由歐洲輸美」,卻未有正視病毒境內擴散的現實,正陷美國民眾於險境。美國《科學期刊》刊出主編索普(Holden
Thorp)的社評,批評華府扭曲疫情事實,要求特朗普「幫下大家忙」尊重科學,正正反映了美國科學界對華府抗疫的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