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对移民着了魔

2014-06-25  本文已影响144人  HeyMike未然

在我出生的那个地方,记忆中,一听说谁家有人“在美国”,对他们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在美国”代表了一切,没有人会想:在美国,干什么。

来美国读书的人,大多都清楚其实这里的很多华人过得并不好,也知道他们获取身份的不易。

但是我感兴趣的,并不是如今还应不应该争取美国绿卡。而是我深深地迷上了这群人,美国移民。

这要说到去年感恩节在纽约的一顿饭,一帮叔叔的朋友,3个小留学生。长辈们都已是华尔街精英,叔叔更是华人圈里的佼佼者。但是我所惊讶的,是他们和我印象中的中国人太不一样了!而我分明从他们的表情里,看到了不同寻常的故事。再加上这西式的洋房、小孩子的英文...一切的一切,让那晚的经历深深地刻在我脑海里。

一直以来,我始终不明白为何而活,因为实在不知道,在中国这浩瀚的5000年文明中,我这几十年的虚活算得了什么。可是,如果换一片天空,这不到200年的移民大潮,在我这里却一下子焕发了活力,似乎我可以纵观整个历史的发展,可以探求他们如何走到了今天。别人心目中的美国可能是自由女神像、大峡谷、拉斯维加斯,而我魂牵梦绕的却是那一处处Chinatown(唐人街),和任何华人的足迹。

华人移民,始于19世纪50年代的加州淘金热。我曾试图想象第一批中国劳工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国度生活的情景。从史实资料我们知道他们的命运很悲惨,但他们每一个个体又是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这里的生存,不光是如何挣钱、更是如何把豆子磨成豆腐。一代一代的移民,如何看待自己身上中国文化的烙印:是坚守,还是舍弃?他们的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而他们又如何面对自己的孩子美国式的叛逆、和即成的文化差异?

美国小说《移民足迹》,讲述一个华人女子19世纪在美国西部淘金时代艰苦奋斗的故事。后来被拍成电影。有趣的是,女主角自称是蒙古人,但却说着纯正的广东话 - 这就是100年前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吧。

美国对于我来说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故事。

18岁之前,“留学”这个词从没有出现过在我的脑海里,因为身边没有这样的事例。可一入大学就决定去美国读书,我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而且后来还走得很坚定。可能是“一心想特立独行”左右了我。

来美国这一年,依旧在寻找。一开始定下的目标是创业,自己做过三个项目,认识了不少做生意的朋友。根本没经过自己思考,就认为创业一定要靠朋友、靠团队。后来发现每次一聊就他妈的犯困,还有这些根本不是老子想做的好嘛。我曾经深刻地写过一篇检讨,告诫自己:“做事不为赚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关于投机主义,我在香槟的“毕业女生座谈会”里阐述过(本人参加过的最最好的一次活动):投机主义的本质是求诸于人,而不是求诸于己。如果你仔细看,这个世界几乎人人都在投机。

其实真正寻找的,是精神的自由主义。我不想在这个地方展开,因为我的理论尚浅。

要说到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我的老师。他比我长10岁,独立电影制作人、作家。这“老师”的称号是我自称他的,他没收我做学生,事实上他不怎么喜欢我这个小子,可能我的“自我”太强、锐气太显。但他的言行对我有深远的影响。求诸己,始于师长教也。

在公开的网站上写这篇文章,代表着我将很严肃地对待写作这件事情。“童言无忌、停止装逼、认真研究、自我修正”是对我自己做人做事的要求,但是对于写作,我实在不希望“概念先行”,直接开写吧,看看它会发展成什么样。

办报,是我接下来要做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