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间短篇小说故事

苦菜情缘

2022-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笔若莲花

初春的萌动

今天已经是4月中旬了,温度很好,昨天刚刚脱去羽绒服,如果不看日历,也说不清是冬天、夏天还是春天。

午饭后,在单位院子里散步,突然发现绿化带里一朵黄色的小花,黄花的下面,是一小截儿的泛着淡绿色和翠绿的两个带锯齿状的小尖尖儿,是蒲公英!

犹如晨曦前的天空中的一丝光线,瞬间划开了我的眼里、更在我的心里春天的帷幕,也像万籁俱寂的乡村突然想起清纯、干净、嘹亮的唢呐声,一下子撩开了我的不可名状的却是非常明显跃动的情愫!

正在此时,我接到了一个名字显示为“苦菜齐阿姨”发来的微信:大棚里的蒲公英、苦菜已经可以吃了,有空就来取吧。

是纯粹的巧合还是冥冥之中?

于是,我的苦菜情结便蓬蓬勃勃地复苏、升腾了。

香甜无比的晚饭

“大儿子,快看看你爹收工回来了吗?”

正在烧火做饭的我妈喊道。

我朝南山的那边儿眺望过去,绿意朦朦的山腰上,一大片人往屯子里的方向走过来。

“回来啦!” 我兴奋地喊到。

“快去接你爹去,今天有苣荬菜和耗子尾巴花儿呢!”

我快速拉着妹妹,一溜烟儿地奔那群人而去。

一口气跑到我爹跟前,我拽过他一只手拎着的那捆带着根子的苣荬菜和婆婆丁,妹妹接过爹递给她的一大把耗子尾巴花儿,我俩转过身连蹦带跳地又往家跑,就连我爹那句“慢点儿,别摔倒了!”的叮咛,也顾不上回答了......

今天的晚饭注定丰盛无比,因为有苦菜的晚饭是最诱人的:全家人盘腿围坐着炕桌周围,桌子上摆着白嫩嫩、绿生生的苦菜(婆婆丁),水灵灵的小葱,香喷喷的大酱(或者盘酱),黄灿灿的小米饭......

嚼在嘴里那粒粒可数的、非常肉头的、甜糯的小米饭,有些轻微卡嚓卡嚓脆响的小葱和苦菜,美美地咀嚼后都有些舍不得地咽下去呢,往下咽的时候,只见喉头上下一动,也能听见嗓葫芦的轻微的一声咕噜,紧接着,筷子又使劲儿夹起来苦菜,往酱碗里蘸着,好不忙活儿,有时甚至顾不上擦一擦粘在脸上、衣襟上的大酱,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情不自禁的、极自然的、又非常简单的快意与满足......

这就是几十年前,典型的东北农户,初春时节,吃着苦菜的晚饭的特写音画儿。

我记事时起,吃什么都香,没有好吃不好吃,区别就是那个更香更想吃。吃的最多的菜,除了土豆、白菜、大萝卜,就是苦菜和酸菜了。

酸菜是从冬吃到春,苦菜是从春吃到秋,后来才知道苦菜就是苣荬菜,有时候也指蒲公英,就是婆婆丁,都是东北农村最早吃上的天然绿菜,用现在时尚话来说叫绿色蔬菜,嗯,如果用现在的标准,那时候还有什么不是绿色蔬菜呢?

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每天收工了,就像我爹那样,干了一天活计的人们,不论是放牧的还是种地的,尽管带着一身灰尘和疲惫,但是多数还会捎带回家两样东西:一样是耗子尾巴花(我在前几年才知道它的学名叫白头翁花,而且是药材),不是最美丽的,但却是东北田野上开得最早的野花,人们还没看见叶子,就直接开花了,粉色、白色、紫色的毛茸茸的花瓣,黄艳艳的几根灵动的花蕊,香味扑鼻,一束束插在水瓶里,在我的记忆里,那是真真切切的、鲜活的春啊!

再一样就是苦菜或者婆婆丁了,确切地说,最开始捡回来的是犁地犁出来的长长的、白嫩白嫩的、像弯曲的细甘草一样的、用手一掐马上就流出白浆的苦菜根儿,上面点缀着脆白色、浅红色、淡紫色、鲜绿的嫩芽儿,然后就是用刀挖下来的一棵一棵长着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的尖尖的绿叶。

所以,一个正常的屯子里的东北人,有了苦菜,春天才是春天,一个人一顿吃一面盆儿苦菜太正常不过了。

直至今日,每每想起,或听别人说起吃苦菜的晚饭的情景,都会不自觉的咽一下口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此刻的心脏应该分泌大量的最健康的“缩氨酸”):

这是世界上最廉价、最简单却又是最丰盛、最香甜、最百吃不厌、且最耐人寻味的饭菜啊!

童年的痛与快

也许是孕育我的父母的骨血以及喂养我的奶水里,还含有苦菜汁儿吧,滋养我的那方水土饱含这种特殊的因子,我与生俱来就喜欢吃苦菜。

我五岁那年,生活跟我开了一个惊心动魄的、至今还心有余悸的玩笑,更是与苦菜有了不可割舍的情缘。

初春的一天,邻居家的杨大婶儿来家里串门,临走时,边往出走边逗我说:“大侄儿,走,快跟大婶儿去挖苦菜呀!” 我信以为真,急忙翻出小柳条筐和苦菜剜刀(每家都有专门的刀),兴高采烈地撒腿就追,边撵边喊:“大婶儿等等我呀!”没想到,慌忙中,不晓得怎么就拌上了院子里的一块石头,猛地摔倒在地,一声本能的惨叫之后,我啥也不清楚了……

醒来后,我的整个面部,确切地说,是整个脑袋差不多都被包扎上了,什么也看不见,只伴随着撕心裂肺的疼痛!我听见我妈、姐妹们、杨大婶儿和邻居们的呼唤、惊叫、啜泣和叹息声。我的右鼻孔和右眼角都被切开了!我妈后来跟我说的,我摔倒时,脸正好扑在朝上的刀刃上,要是......我妈、我自己以及别人都不敢朝“要是”的发散思维往开想象了!

家人们简单地用普通棉花、普通白布蘸着散装白酒,敷上邻居家给送过来的刀伤药粉,就那么包扎了,没有去找赤脚医生,当然更没有去医院。

半个月吧,我的伤口竟然神奇般地好了,只是在鼻子和眼角上留下了疤痕,现在依然能看得见(没影响智商,也没影响我媳妇喜欢我)。那年,我度过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春天,在心里永远刻下一个印记!

有人问我:你恨老杨大婶儿吗?不恨啊!你恨那块儿石头吗?不恨啊?你恨那把刀吗?不恨啊!那你恨苦菜吗?更不恨啦!

伤痛、伤疤和问答却丝毫没有影响我对苦菜的喜欢,是不是让这个喜欢更与众不同呢?可能这就是所说的情缘吧。

救命的苦菜

我的拇指扎了一根小木刺儿,疼得赶紧用手指捏住小木刺儿的一个小尖儿往出揪,但是它还往里使劲儿钻,我就用刀子切开手指肚,很疼,但是我还是在翻开的流着血的肉里在找那根木刺儿,它还在往肉里钻,我又把手指肚的肉往下揪,一块儿一块儿的,越揪越多,终于找到木刺儿了,我也疼的终于叫出声来了......

我醒了,是个梦,我浑身是汗。

我觉得这个梦不太好,很多人说过,这样的梦可能与你熟悉的亲朋好友可能有什么生死的事情有关系,如果不疼,没有血缘关系,如果疼,就是有很近的血缘关系,而且,感情也非常好。

这是几十年前的某一天的半夜。我当时想到,如果梦真的是准的,难道是我姥姥有说明事儿了?

我姥姥那年应该是95岁了。 后半夜我几乎没有睡。

天一亮,我就跑到邮局,给几千里以外的大舅拍了个电报,果然,姥姥那天凌晨走了,当天就安葬了。

下班以后,我在办公室痛哭了一场。

姥姥除了对我的呵护,还有一点与其他老太太不同的,也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酷爱苦菜。

屯子里的人都知道,甚至有的人还把姥姥的长寿和苦菜挂上钩。

姥姥在她的前半生,却从来没有吃过苦菜。

三年(自然)灾祸开始半年,姥姥也是不吃苦菜的,不是不想吃,饿的实在没有什么吃的了,强忍着也吃了一团煮过的苦菜,结果上吐下泻,两天不能动弹,差点就没有命了,后来吃了姥爷偷偷带回来的鱼干,才活过来。

1962年挨饿的状态还在持续,且更严重了。端午节那天,终于除了苦菜没有什么可以吃的了,姥姥饿的起不来,五六岁的老舅、和更小的老姨也奄奄一息。这时候,又是从外地回来的姥爷,用带回来的半斤谷糠掺和了一盆苦菜,才把三个人的命救了。

从此,姥姥开始吃苦菜了,开始怀着感恩戴德的心去洗、做和吃苦菜,后来也是越吃越香了。

也是从哪个时候起,每年的端午节,在吃鸡蛋、韭菜馅饺子以外,姥姥还一定要做一个苦菜面团子,还强迫每个人必须吃一个,就是为了感恩与提醒,因为此事,还和姥爷红过脸。直到老舅娶回老舅母后才不强迫了,但是每年还要做的,就是姥姥自己吃了,一直持续到她去世那年。

文革的时候,有一年大队开忆苦思甜大会,找不到发言的人,大队主任听说姥姥喜欢吃苦菜,肯定是旧社会受苦的人,也肯定有教育意义,就找到姥姥。

姥姥说:我家不是地主,但也不是贫农,当不了贫下中农代表;三年困难之前我是不吃苦菜的,开始吃它因为它救了我的命,现在吃是因为它真的很好吃;现在屯子里很多人的日子还不如我小时候屯子里的人的日子好呢。

大队主任气的边走边说,你可不能这么说,别人听见小心下次开现行反革命大会的时候找你算账的。从此,大队主任再也不找姥姥了。

这些都是姥姥屯子里的人的传说,我一直想问姥姥了,遗憾的是还未来得及问。

我五岁那年因为去挖苦菜伤了鼻子和眼角,当时已经是70多岁、170多身高、却是小脚老太太的姥姥听说后,专门步行几十公里,走了7、8个小时来看我。

我再去姥姥家时,肯定能吃到香喷喷的苦菜了!

此时,城市里的绿化带、公园的树丛以及郊区的田地,都有绿油油的苦菜,以及黄灿灿的蒲公英花朵,我又想起了那个梦,想起了我的姥姥。

我的手指不疼了,我的心却疼了。

拯救苍生

我爹妈也不止一次地和我们唠起过姥姥、姥爷挨饿的事儿,很多时候也非常具体地描述,他们自己以及屯子里的人经历过的五、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挨饿的囧象。

人们几乎见不到粮食,就盼望春天、夏天的到来,“春风吹,苦菜长,漫山遍野是粮仓”,春天一到,自然而然,苦菜、榆树钱、榆树皮、苋菜、灰菜等就成了救命粮,各种做法:有粮时它们是菜,没粮时它们就是饭,把它们单独或与糠麸、或者豆饼一起,做成菜团子。

《诗经》中曰“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广义苦菜中的苣荬菜是最苦的,平时,其他野菜下来的时候,人们就不怎么吃它了,但是,挨饿那些年,苦菜是吃的时间最长的,不是喜欢,一是因为苦菜生长季节长,春夏秋,二是因为要活命啊!还有比活着更重要更需要理由的事情吗?

全国各地都有苦菜,全国各地都有过饥饿的历史,而在所有的饥饿的时候,苦菜都默默地护住了数不胜数的生命。

从中国太多的农村出身的作家比如萧红、贾平凹、陈忠实、莫言、刘震云等,在小说、或者回忆录里,都描写了那些经历过天灾人祸导致的饥饿发上的时候,苦菜等野菜如何成为救命菜的。

也因为吃了太多的苦菜,而且也没有油水,没有盐,更没有大酱——哪里还有做大酱的大豆!身体浮肿,四肢乏力,无精打采,眼瞅着不少人的脸上和肚皮都逐渐变成了苦绿色,也正因为有了这种苦绿色,竟变成了狙击手一样的护身的保护色,挽救了那么多的脆弱而又顽强的若刍狗般的苍生。

特殊的爱

有时候我觉得别人奇怪,其实,我觉得自己有时候也挺怪的:尽管经历五岁时有些痛苦的插曲,从那时候以后,我居然还是喜欢吃苦菜,不仅仅那个时候没有更多的菜吃,也没有觉得苦菜的苦是难以下咽的难受痛苦,而且,觉得格外的好吃。

屯子里的老人们都说,能吃苦菜的人都是不怕吃苦的人,也是不会忘本的人,如果真的有关系,还真得感谢苦菜呢。

自从上完高中从家乡出来再上学、毕业、分配上班,直至现在,就很少能吃到家乡的苦菜了,每年放假回家,不是盛夏就是隆冬,是没有苦菜、婆婆丁吃的。

那年暑假,从几千里之外的学校回到家里,竟然吃到了春天才能吃到的、很嫩很嫩的苣荬菜和婆婆丁!真的是一个惊喜,特别开心啊!

邻居大婶儿过来串门,告诉我,我妈在我暑假回家之前的几天,专门到大田里找老苦菜的嫩芽,但是庄稼地里的化肥农药多,能生长苦菜的田地越来越少,1米70多身高的妈妈不会骑自行车,走路却远比常人要快,要走很远的地方才可以找到生长苦菜的林地和荒山坡,扛上半麻袋回来,到家后把老叶子烀了喂猪,细细挑拣、一个个摘下来的翠绿的嫩叶子用清水泡上给我吃。

有一天吃完饭的时候,我妈端详着狼吞虎咽地吃苦菜的我,笑着逗我说,说,我儿子咋跟猪吃的一样呢,真好养活啊,有时候还不如猪呢,猪吃熟的,我儿子吃生的。

这一年的寒假,我回家又吃到了新鲜的苦菜!不是大棚里的,那个时候,我们那里是没有设施农业之类的大棚的。原来,为了我在冬天回家的时候也能吃上苦菜,在秋天的时候,妈妈从田地里或家里菜园子里的那个小苦菜池子里(后面会讲到的),挖出来粗大的苦菜根,移栽到大瓦盆里,放在窗台上,为了稳固,还让我爹做了个支撑的木架子。

我妈每天数着我回家的日子,给苦菜浇水,松土、晒太阳,比现在很多人养花还上心,就为了我回家的时候能吃上新鲜的苦菜叶儿!其实,冬天的苣荬菜、婆婆丁都不怎么生长的,那一盆儿摘下的嫩叶,还不够一顿吃的呢,却生长了差不多一个月。

世界上还有有谁能吃到这样的苦菜呢?只有像猪一样幸福的儿子呗,还有谁能为了儿子这样做呢?也只有对孩子最无私的妈妈了!

吃了那么多年的苦菜都不觉得苦,只有一次例外,就是我妈去世第二年的春天,吃的第一次苦菜,苦到不敢咀嚼,不愿下咽,突然想到了我妈,眼泪扑簌簌地下来了......是不是我妈在给我提示什么呢?

父母与苦菜

我六七岁的时候,我妈脖子上长了个疙瘩,不疼不痒,有核桃那么大,明显能看出来。找了屯子里的赤脚医生看过,说是炎症,也让给邻居家老太太看病的一个中医顺便看了,都说是火大引起的内疮,先是说不用吃药,少吃辣椒、大葱大蒜,但是疙瘩几个月还是有点见长。

屯子里一位老人,说有个偏方,每天晚上睡前用土豆泥糊住,不是熟土豆泥,是将生土豆在自家屋里的地上磨蹭成糊状,然后粘在那个包上。我和妹妹、弟弟每天晚上专心地给我妈磨蹭土豆泥,试了两个月,疙瘩是没有继续长大,但是也没有缩小。

我爹又找了一个老中医,给了一个偏方,每天晚上日落后,把苣荬菜根磨碎了,糊在包上。每天早晨太阳出来前,喝婆婆丁的花(冬天用干花,春夏秋用鲜花)煮的水,每天一碗。

这个方子拿来的时候,正是春天,于是刚开始,我妈领着我,抱着我弟弟,后来是我领着我妹妹弟弟,到大田里、野地里、树林里和沟渠边找苣荬菜和婆婆丁,叶子回家蘸酱吃,根子和花儿回来给我妈治疙瘩。那时候就开始练就了一双就比别人更早、更远看见苣荬菜、婆婆丁的眼力,哪怕是一个更冒出来的小尖尖儿,同时更多次体验发现后的激动、愉悦的心情:我妈的病可以治了!我们也有好吃的了!

有一天在单位院子里发现的一小棵蒲公英的嫩芽就是几十年前的功力再现、情感的复苏与延续啊!包括我那么欢欢喜喜去和杨大婶儿挖苦菜,很大一部分的根源也来自于此。

这个偏方用了大概两个月,挺见效的,疙瘩逐渐变小了,但是有些破皮、溃疡了,有一些脓液渗出。请中医过来一次,说是疖子出头就是快好了,继续服用苣荬菜和婆婆丁。

同时,又告诉两个方子,每个月用一次:一是猪苦胆炒鸡蛋,我妈也给我妈尝过,就一口,再也吃不下了,而且一天不想吃饭,巨苦无比!属于生性霸道、惨无人道地苦,根本没有苦菜那种苦里有甜、先苦后甜的味道!

二是将蛇蜕放进生鸡蛋里,然后在鸡蛋外面糊上一层厚厚的谷糠,放在灶坑里烧。我妈也让我们尝过,蛇蜕膨胀得老厚,腥味奇大,不忍再想!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我爹觉得经常去外面找苣荬菜根和婆婆丁的花挺费劲儿的,是不是可以家里的小菜园子里栽种一些试试呢?

说干就干,我爹领着我,妹妹弟弟也在旁边跟头把式地乱忙活,将原来种了菇娘、香瓜的地方挤出来一个空地,四周堆起高沿儿,形成一个独立的方池子。

我爹特别仔细地把土使劲儿往深了挖,然后掺上农家肥和柴火垛老底子的土,邻居大爷说这是要种人参也不需要这么细作啊,我爹有点不好意思了,继续细细地平地、碎土,然后又连续几天去大田和野地里挖大棵的粗壮的苣荬菜、婆婆丁的根子,小心翼翼地载在池子里,每天又小心地浇水,除草。

你别看这些野菜野外生长力特别强,栽在园子里还需要适应呢,它们和池子互相适应,也与人的侍弄、认知相互适应,期间也有过生长过慢、水和肥料多了少了等情况。

但最终还是在一个多月后成功了,顺利地长根、长叶和开花了,我妈的疙瘩也越来越好了。

很多年以后,有时候想起父母一辈的生活,或者爱情,他们也吵过架,但从来没有什么现在爱情的任何标签似的言语、行为举止,我现在可以回想起来的非常直接一些的,但是现在人看来那是多么间接、间接到旁人甚至他们之间都非常容易忽略的地步的几回,其中就包括我爹为我妈移栽苣荬菜、婆婆丁修小菜池子的极其认真的过程。

很多人也讨论过,感慨过,我们及之前的父母有爱情吗?多数肯定有,有的是他们真的那么残忍般的含蓄,也有的可能是令人惊诧的他们也不自知! 我觉得他们的爱情更多的是,就像苣荬菜、婆婆丁的根子,地面上也许你只看见的是几片小叶子,而根子在下面是又深又长。

而现在的人的爱情,更像苣荬菜、婆婆丁的花儿,黄得是那么的咋眼和艳丽,没有对错,爱情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啊!同样的意思,表达方式因时代和文化的差异而大有不同!

无尽乡情

老家的四季就像是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版画,无比鲜明而又界限特别分明。

我和小朋友可以记得春天哪棵最先露头的蒿草,最早冒水的泉眼,最先发芽的枝条,最先开放的野花,最早鸣叫的小鸟,第一场飘然而至的春雨,以及秋天最先变黄的野草,最先飘落的树叶......

这里的春脖儿明显的比老家短,往往是惆怅冬天为何如此漫长、春天遥遥无期的时候,不经意间就到了夏天了,也像《北国之春》里面的歌词:“城里不知季节已变换......”

在现在的城市,每到春天的时候,自然会想到苦菜,估摸等到城里的市场开始卖苦菜的时候,老家农村已经吃上一个月了。于是,从市场上买来一塑料袋苦菜,尽管是六、七个已发老发硬、黑绿粗糙的厚叶子,但用水一遍又一遍地泡,每一棵细细的摘一摘,也能挑选出出三、四片比较嫩的叶,还可以吃出味道,过过瘾,解解馋,也不枉过了一个春天吧,少留些遗憾呢。

成家后,情况有了好转呢,因为妻子的单位在城边儿,单位旁边儿就是庄稼地。就是在每年城里的春天、其实已经是夏天了,我妻子就有了一个额外特殊的任务:挖苦菜。每天上班前,对妻子嘱咐别忘了挖苦菜,有时还要给打电话、发信息、现在是发微信提醒一下,以至于她的好多同事都知道她有一个喜欢吃苦菜的丈夫,她的几个同事、甚至同事的妈妈在有苦菜和婆婆丁的时候也不忘记给我捎来一份。

这几年工作忙,没有时间逛蔬菜早市(现在几乎没有早市了),我这些年陆陆续续留下几位经常卖苦菜的大妈的电话,想吃的时候就直接去她们的家里买,或者他们给送过来,齐阿姨就是其中一位,每年如果我没有打电话,她们就主动打电话或发信息告诉我。

有了苦菜、婆婆丁,我自己则是到处买正宗点儿的东北小米,四下淘弄东北大酱(现在是网购,还非常正宗呢)。现在的苦菜也不太苦了,还要担心化肥、农药,所以心理因素导致感觉不如以前那么可口了,但还是比其它的饭菜好吃。有一段时间,我也学会了自己下东北大酱,腌东北咸菜了,不谦虚一下,在这里我认识的东北老乡里,我做的东北菜还是很纯正的。

试种婆婆丁

前年冬季,漫长的新冠疫情期间,有一天,我在某网购平台上搜经营南方网购婆婆丁店铺,发现了卖婆婆丁种子的,我突发奇想,何不买点种子种在朋友的蔬菜大棚里,这样冬天也可以吃新鲜的婆婆丁了。

于是,下单买了半斤,让朋友在他的蔬菜大棚里里种下了。

我没过过几天给朋友打一个电话问问,结果,好久好久才发芽,然后整个冬天就不怎么生长,尽管温度、水、阳光甚至肥料都很好,就是不长,一直等到春天,才开始使劲儿长。

后来,咨询了一个农大的老师才知道,买的是野生婆婆丁种子,而且不是北方地区的,与其原来生长的一个土壤、气候不一样,不适应。再就是没有经过人工的培育,还是天然的习性,跟随者季节而生长,就是跟随者宇宙的大自然的春夏秋冬的规律在生长!

我突然想起来,很多年前,我妈在家冬天给我在大瓦盆里栽苦菜、我爹给我妈治病在自家小菜园子里栽种苦菜的事儿了,确实如此!

这几件事儿使我明白了两个道理:一是宇宙规律、大自然的规律是强大的,地球上的万事万物都要遵守!

二是所有的人工驯化的野生动植物,改良、培育、发明新的品种,都是人类在遵循宇宙、大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技术成本才能成功的,我们平时食用的绝大多数蔬菜、水果、粮食都是科学家们千辛万苦的努力的成果!

那些随意生长的苦菜等植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按照自己的固有节奏在生长,在关键时候,去帮助人类的。

返璞归真与象征意义

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实在在的(当然CPI也一个劲儿的往上蹿),好像没有什么没有吃过,但是吃啥也不是那么香的日思夜想的,常见的、或者记不住名字的、甚至是新命名的富贵病也就与许多人如约而至,甚至如影随形了。

花钱买来专家、医生忠告,甚至富贵病患者的痛苦教训后,才想起了那些粗茶淡饭、杂粮野菜可能是比较好的食用药方或者预防食材,于是乎,很多天然食品起了个好名字:保健食品、绿色食品、野生食品...... 粗粮素菜很受欢迎,除了保健功能,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冥冥之中的情感的爱屋及乌吧,像我一样的潜意识的怀旧的情绪,越土的就越地道、越醇厚!

这就很容易理解《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受欢迎了,我觉得不仅仅是说出了各地极具特色的、不是名菜大餐的小吃,更主要的是它的角度、题材、画面、解说词、解说员的声音、音乐......也都说出了味蕾牵动的经历与情感,承载着希望与愿望,使人在世事纷扰的维度里,能回到宁静、温暖、简单的时空与内心的平静的角落,是精神的饕餮美味。

苦菜对我也是如此。不仅仅是苦菜,所有那时候在老家经常吃的有特色的譬如:茄子酱、铁锅贴的苞米面大饼子、灶坑烧土豆、高粱米粥、酸菜炖猪肉粉条、蒸猪血、冻白菜等等,他们和苦菜一样,让我不能忘记那段简单、清贫而又快乐的岁月,她们既是我香甜的物质食粮,也是不可替代的精神享受。

苦菜,能让我想到许多挥之不去的清晰的和飘渺的东西,正如一首常常萦绕在你心灵中的歌,忘不掉的,不仅仅是隽永的歌词,优美的旋律,还有那些由然而生的与之相连的人、物、情景,以及特定时空的情绪、心理和许许多多的感觉,甚至于那些永远也说不清的情愫!

我忘不了苦菜,是因为我忘不了父亲的平凡如斯外表下的善良劳苦,母亲的直爽性格里的贤良慈爱,兄弟姐妹的手足亲情,左邻右舍及亲戚的质朴淳厚的乡情……

当我回味苦菜那苦涩而又甘甜的悠长余香时,所有这些一下子就涌了过来,我仿佛在呼吸故园春天温润的气息,徜徉着乡村小院温馨的情调,凝视着家乡亲人温情的目光,感受着妈妈轻轻抚摸在我头上温柔的双手,还有我自己常常被这些感觉所温暖的心房......

如果人生是一条河,那么,在你童心未泯时的经历,就是河的最初的源泉。河流还要奔腾穿越更多的平川峡谷,汇聚容纳更多的山泉小溪,丰富壮大主流,但那被特有的泥土砂石、树根落叶、鸟语花香、风霜雨雪所渲染滋养甚至污染的最初源头的涓涓清流,会源源不断的供给你永不枯竭的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暖流!

尽管我在这个城市已经生活了几十年,也深深融入其中,也非常喜欢莜面、奶茶、手把肉和陈醋等等,虽然没有像对苦菜这样情深,但是我特别能理解莜面之于后山人、奶茶手把肉之于草原人、陈醋之于山西人乃至炸酱面之余老北京人、菌子之于云南人、辣子之于川渝人的特殊感情!

牵动心弦

今年,爹妈已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不想写、不忍写这句话)!网络上的一句话:父母在,家就在,常常让我痛到骨子里。

这些年回东北老家也不是很多,在这里的各个季节都可以吃上人工栽培的苦菜(婆婆丁、苦菊等),也有了我喜欢吃的苦菊这样的新品种,而且我也常年网购各种苦菜、大酱、小米及各地的小吃、土菜。

但是,再也没有和父母盘坐在炕桌旁边吃苦菜边擦着嘴边、衣襟儿上的大酱、边唠嗑的机会和心境了!再也没有报答如苦菜一样朴实无华、没有索取、只会奉献的父母的机会了!这样揪心的遗憾是永远也不能弥补了!

这么多年,每每看到诵念父母的文章,感恩父母的歌曲,以及每个传统的重大节日,现在又有了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等,每个节日都让我思念父母,会让我泪如泉涌、心如刀割!

这些年,经历过太多的亲情、友情及工作方面的事情,快乐、感慨、遗憾、期望也一直不断涌现。有一天,在非常投入地看了好几遍的一本好书之后,突然问自己几十年前别人问我的问题:我恨老杨大婶儿吗?恨那块儿石头吗?恨那把刀吗?恨苦菜吗?

为什么要恨呢?难道我不可以感谢吗?

对父母来说,作为儿子,除了遗憾,也有太多的感慨和深深的深深的愧疚!对儿子来讲,作为父亲,我知道自己将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尽管没有一丁点儿是我的父母、我的儿子强加给我的)。

我曾经多次地给儿子讲过我没有买过玩具、不为作业所累、现在电影里蒙太奇镜头才有过的欢乐与苦痛都如此晶莹剔透的童年,叙述过我5、6岁开始至高中毕业,干过农村所有的家务活和所有的农活的经历,给他尝过苦菜,吃过我亲手做的东北菜,也带过他回老家体验我儿时成长的一切……

儿子有很多的时候对这些经历和事情不理解或者没有感觉,我也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他能理解我就满足了,当初的父母,连让我们理解的奢望甚至想法都没有,至少,一次也没有流露出来被我看见过。

我能理解儿子,也不会责怪、嗔怪儿子,因为他赶上了好时代,他的身心经历过的与我们当年相比,只有幸福和甜蜜,他有理由、有条件去享受生活给予的甘甜!他有自己的快乐、压力、纠结,也要会经历挫折,但是形式与我们也肯定不同了。

苦和甜是相对的,我经历的苦与甜,儿子是不容易体会的,也正如我不能全部体会父母、儿子的苦与甜一样,但有一点是相通的:生活中,不要刻意去苦、去折磨自己,在没有甜时能咀嚼苦,败火清毒,用心去回味那一丝丝苦尽甜来的滋味,在没有苦时也会享受甜。

生命究竟是向往着美好,生活终究有更多的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