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餐和中餐有何相似之处?
《托斯卡尼艳阳下》的作者在意大利生活多年悟出:她的初爱法国餐是有贵族传统的,而意大利餐是由平民饮食演变而来的(French cooking, my first love, seems light years away: the evolution of a bourgeois tradition as opposed to the evolution of a peasant tradition. ---Under the Tuscan Sun)。而在民以食为天的天朝,中餐更是体现着各个地方菜系的综合智慧。他们都很实在,最注重味道和营养,不太注重外形,即所谓的“色” (很多美国人接受不了正宗中餐的原因之一就是中餐看起来太“恶心”)。
窃以为,在世界美食武林中,意大利餐和中餐有着很多共同之处。比如:中国有各种面条,意大利也有各种面条(pasta)。中国有饺子,意大利也有饺子(Gnocchi or Rivoli)。中国有海南鸡饭盖浇饭,意大利也有类似的饭食(Risotto)。中国北方有卷子广东有肠粉,意大利也有他们的卷子(lasagna)。
我一同事G是在意大利出生长大的美国人。虽然在传统美国人家长大,但酷爱意大利餐,而后又勇敢地探索各国美食,正宗中餐更是欲罢不能。这里说的很多共同之处都源于他的启迪。
同事G没事儿会自己在家炒个鸡心,我刚开始还以为他做中餐,原来是意式,他说意大利人也吃鸡心。后来去中餐馆吃饭,他总爱点猪肚牛肚儿之类(tripe)的菜,其实也是受他的意大利胃的影响。这些在饮食单调的大部分美国人眼中,都是听了就想吐的东西。
一天,同事G说起传统的意大利面里是有鸡蛋的,可能就是从你们中国的鸡蛋面学来的。他说这可能要归功于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中世纪意大利人。据说父亲和叔叔是做外贸的,经常去远东做生意。马可波罗受父辈的影响对东方充满向往。终于某天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遥远的东方天朝。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元代。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十几年,游历大江南北,托人代笔写下《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轰动了中世纪的欧洲。书里介绍了中国的风土人情,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很多人说马可波罗也把很多中国美食的做法带回了欧洲,影响了意大利以至很多欧洲国家的饮食。
有人说瑞士的芝士火锅(Fondue)源自中国火锅,披萨源自中国的葱油饼,连冰淇淋的根也在中国,这些都是马可波罗的功劳。
学界一直对马可波罗的经历和《马可波罗游记》一书的真实性存有争议,但就算不是马可波罗,那个时代的很多欧洲商人恐怕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也功不可没。
有一款意大利的酱料叫‘Nduja,成分除了辣椒和各种调料,还有猪头肉和猪下水。一美女同事对这款酱赞不绝口,是她意大利的厨师朋友送给她的,说用它来做什么菜都很提味儿,听得让我想起了老干妈。如果告诉美国人这款酱里有肚儿和猪头肉,如果这些肉不是搅烂了的而是成块的,会不会恶心死一片美国人呢?也许只有以中国人和意大利人为代表的大胆食客能享受其中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