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柔美文分享

从最小的一件“大事”说起——吃饭

2023-09-07  本文已影响0人  微方_5279

今天给宝宝做了牛肉炒土豆胡萝卜,以前都是把菜和饭分开,宝宝吃得很香。今天突发奇想,把米饭拌到菜里,以为这样味道会更好,但是宝宝只是尝了尝,然后任你怎么哄劝宝宝都是紧闭着嘴,一点都不买帐。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看到了蒙爱教育上的文章,才忽然明白,我们真的欠孩子一个理解。

摘录如下:

必须承认,多数人都不知道孩子“饭菜要分开吃”这个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还傻傻绞尽脑汁变着花样哄孩子吃!

可孩子呢?他们要么只吃菜要么只吃饭、要么先吃一样再吃一样、要么就像妙妙一样直接把菜从米饭里挑出来扔掉,总之就是不喜欢把各种菜饭混起来吃!

有的孩子为此还被扣上了“挑食”、“调皮”、“倔强”等大帽子。所以过去大家解决这类型的问题基本都是围绕着“如何把饭菜做得更好吃更好看更有趣”、“如何跟孩子沟通?如何通过看绘本讲道理让他们不要挑食”等等这些方面去开展。

但坦诚的说,效果一点都不好,甚至可以说根本没用!这跟看病是一个道理,病因找不对,吃药也白费。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真的欠孩子一个理解。

这么说吧,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它压根儿就不是一个饮食和孩子淘不淘气的问题,而是有关脑科学和生理学的问题:

1、孩子对秩序的敏感所致(生物敏感性之一)

处于秩序敏感期(0-3.5岁)的孩子,在他们的秩序认知里,饭就是饭,菜就是菜。它们不应该混在一起,否则这会让他的内心秩序非常的难以忍受。所以见一次挑一次,见一次挑一次。

有些秩序感特别明显的孩子还会表现得更加固执,要吃完一样才吃另一样,看到“不明物体”(有的孩子是针对某种特殊的颜色,有的是针对形状不符食材原形等)还拒绝吃饭。

但我们完全不用为此忧心:秩序敏感性是生命安全感和智力发展的天赐良物,虽然可能给人的困扰不少,但它的好处也是无可取代的。之后随着敏感性的消逝以及大脑发展到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常见于4岁以后),分食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了。

2、大脑发展规律所致

大脑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系统,它对人体所感知到的每一种信息都必须有非常明确的标注,婴幼儿所处的正是为这个功能提供基础信息的阶段,你也可以理解为大脑最早的“信息采集阶段”。当大脑通过感觉系统获得各种信息之后,下一步才是我们熟知的分析、对比、分类、筛选、组合、推理、创造等工作。

为了达到精确性,获知什么事物或食物是什么特征,小孩子需要分开目标一个一个的采集,然后再传输给大脑来完成标注和处理,所以孩子认知事物的过程是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这也使得孩子对细节和秩序的追求近乎是极致的,他们想知道每一种食材的准确味道和最天然的原始信息,故而不喜欢把各种菜饭混杂在一起,避免大脑接收到混乱的信息。

所以,一碗菜品纷杂的餐食摆在孩子面前就犹如一个功能繁琐的玩具摆在孩子面前一样,不是让他们兴奋而是让他们不甚其烦!

孩子各有不同,无论是吃完一样才吃另一样的,还是每样分开各吃一点,再或者一餐饭只吃一样,都由孩子自己来决定。要充分相信孩子,敏感性是生命的智慧,他们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健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