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踢猫”了吗?
“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前一段时间,听朋友谈到一位男士,无端搞坏的“踢猫”事情。暂且称呼这位男士叫李大胆。李大胆因为身边的一些事情而心生愤怒,老婆孕期即将临产,自己也未能找到很好的排泄愤怒的办法,于是,怨恨越积越多。某一天,李大胆突发奇想,花了几个银子,邀请几位“好朋友”,深夜驱车到周边外市区的某一条黝黑的小道上,拦截过往人群中的弱者,狠狠地揍了两个陌生的男人。当夜,发泄完毕后,驱车返回,然后,狂欢吃喝一顿。
“哎呀,真是爽。那2个倒霉蛋儿真是胆小鬼,还手都不敢,只想快点摆脱我们。有一个都吓得尿了裤子。现在好了,我终于发泄出了这股恶气!”李大胆回来后,并不忌讳此事,竟然把自己的这种奇思妙想,以及行为之后的“酣快淋漓”之感分享给周围的朋友听。
这是2年前,发生在身边的一件真实的恶性“踢猫事件”。我想,这并不是个例,因为网络上各种踢猫事件,以及踢猫带来的不良后果报道比比皆是,这种踢猫事件,就真实地、频繁地出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踢猫”是我们表达自我情绪的目的吗?显然不是。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会踢猫呢?”
“因为,踢猫简单啊,过瘾啊,想踢就踢了。踢后需要承担的责任很小,甚至可以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代价低到几乎没有代价。”当事人如实回答,分析得头头是道。
“踢猫对吗?见猫就踢,猫哪里得罪你了?你去踢它?你心理不愧疚吗?”
有人说:“我不踢猫,我难受。我踢别人,难受的是别人!谁还顾得了那么多?再说了,大家不都在踢来踢去吗?谁又是无辜的呢?”
于是,踢猫、踢猫、再踢猫,偶尔愧疚,愧疚之后依然再踢猫,永无休止地恶性循环……
那么,我们来梳理一下,人为什么会“踢猫”,以及如何才能管理自己的大脑,让自己尽量不“踢猫”。
踢猫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用学就会的本能,任凭自己的负面情绪如脱缰的野马驰骋的“动物思维模式”。短时看似可以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长久来看,是绝对的害己害人,一无是处。
每个人的大脑处理事情都会有一套已经形成的固定的逻辑思维模式,第一次如何处理一件事情,会被大脑记忆下来。再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思维的经验主义本能,会让思维沿着之前的通路去处理,这就是为什么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原因,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人们对自己的情绪有三个层次的认识:第一层“不知不觉”、第二层“当知当觉”、第三层“先知先觉”。第一层意识“不知不觉”对自己的踢猫行为毫无觉察,那么也就难以去纠正自身的踢猫弊端;第二层“当知当觉”,当事人对自己的踢猫不利己不利人有所觉察,甚至有过想管理自己情绪的概念;第三层“先知先觉”,当事人即将要踢猫的时候就及时意识到自己不正确的宣泄会造成不良后果,并对自己的情绪实施管理,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踢猫效应的恶性循环事件发生。
现在,请大家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把注意力从踢猫的负面情绪中挣脱出来,集中到如何解读和理解自己不良情绪上,并策划一套科学的正向逻辑思维模式。比如迷路了,可以告诉自己“上天给我了更多关注自然的机会,那就好好地享受吧!”代替“真倒霉,他竟然指错路了,他故意为难我!”记录下,你每一次成功阻止踢猫的成功案例,多回忆,多总结,不断地正向强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的管理情绪通路。
停止“踢猫”不容易,偶尔“踢猫”也不是全部是我们的错,是情绪处理方式出了问题。那么,如果我们持续“踢猫”,不减少“踢猫”恶性事件的发生,那么就是我们的不是了。
退一万步,你真的想踢猫,那就踢皮球、踢被子,或者到健身房踢沙袋、跑步、戴上拳击手套轮一番拳脚,只要不伤害人就是好的踢猫方式,好不好?
所以,生而为人,有着为人的高贵。请开动大脑,从“动物思维”模式中走出来,觉知情绪、管理情绪、形成积极的情绪反馈模式,善待自己、善待周围的人、善待社会,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