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风韵明月共光辉真情诗文

《唐诗三百首》书摘3

2017-11-25  本文已影响28人  清月照天心
王昌龄(689-757),字少伯,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初任汜水尉,调动至江宁丞,再贬龙标尉,后弃官隐居江夏。
安史之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害。世称“王江宁”,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注】

兰杜:芝兰,杜若,皆言香草。古诗中常以“香草美人”比喻君子贤士。

《唐诗三百首》书摘3
丘为 浙江嘉兴人。天宝进士。与王维、刘长卿友善。其诗多写田园风物。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

1、黾勉(min ):勉力;尽力。

2、末句的“兴尽”,暗用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任诞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即不进门)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后人以此典故抒发名士潇洒旷达之风。

【简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隐居环境的迷恋,表现了有心去寻、无心相见的洒脱飘逸。

《唐诗三百首》书摘3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赣州)人。开元进士。其诗喜写方外之情和山林隐逸清幽之境。

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唐诗三百首》书摘3
常建(708-765),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中殿试一甲),与王昌龄同榜。曾人江苏盱眙县尉。仕途失意,后隐居湖北武昌。
其诗多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著有《常建集》。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天宝年间进士。先后两次到西北边塞,佐高仙芝,封常清军幕。晚年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
《唐诗三百首》书摘3
以边塞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作品有《岑嘉州集》。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注】

1、 磴道(dèng):山路上的石台阶。

2、浮图:原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慈恩寺塔即大雁塔,今在陕西西安境内。

3、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在长安之北。

【简析】慈恩寺浮图就是现存西安市的大雁塔。当时同题分咏的还有高适、薛据和杜甫。本诗主要写塔的孤高和登临后向东南西北四方了望,忽而领悟禅理,产生出世的念头。

全诗描写气势恢弘壮阔,将佛家之宏大誓愿与宽广博大之情展现了出来,作者慨然而生学佛求道,恢宏济世之志。

《唐诗三百首》书摘3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河南洛阳人。天宝进士。曾参加抗击叛军史思明的战斗,立有战功。其诗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

贼退示官吏(并序)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心)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进税有长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注】

1、旃(zhān):这里是语气词,相当于之,焉。

2、典其郡:管理此州。

3、委符节:抛弃符节,指不受朝廷任命,即弃官。

4、刺船:用篙撑船。

【简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租庸使们横征暴敛的强烈不满,词意深沉,感情愤激。这对本身也是官吏的作者来说,难能可贵。

《唐诗三百首》书摘3 《唐诗三百首》书摘3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