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名楼-秋风楼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终于动笔了,默默无闻的秋风楼。
秋风楼,我已经忘却很久很久了。也许机缘到了,昨日与楚君聊起名楼,我突然想起老家的秋风楼,他说不知,当我讲出汉武帝的《秋风辞》,洞悉天文地理的他很是吃惊。他惊讶于曾经离秋风楼很近很近,却因不知道而未去,甚是遗憾。昨夜想了半宿,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它,今天便动笔吧。
秋风楼,因位于后土祠正殿后,又称后土祠秋风楼,位于运城市万荣县(古河东郡汾阴县)荣河镇庙前村。离老家运城临猗县孙吉镇约25公里,半小时左右车程。出于私心,我一直认定秋风楼就在我的家乡,虽然它现位于万荣县,不是孙吉镇;但是孙吉镇在1971之前便属于万荣县,之后才归于临猗县。出于此,也算情有可原吧,诸君莫怪。
秋风楼位置2012年的初春,西北微风,有点冷,第一次去秋风楼,与发小结伴。当时的秋风楼比现在的名气还要小,知之更少,人迹罕至,一路畅通,中午便达。我们去时不收门票,是尚未开始收还是因节假日不收,已经忘了。人不多,大多是运城地区的当地人,可见其知名度不是很高。那时,秋风楼已经整修,无法复原其原貌,辗转找了一张修葺前的秋风楼原照。寒风萧萧天无色,后土悠悠楼空闲,这是直感,也是深感。此图的作者拍摄于2004年,经本人查寻多方资料 ,此时的秋风楼虽经过政府多次维修,均不是重建;可考最后一次的重建是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虽于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又被黄河水淹没过一次,但是未倒;也是因为它居于远离城市和交通要道的穷乡僻壤,战火烧不到,恶人不曾去;历经300多年的风沙黄水,还是气势如初,是什么样的倔强才能完成前人遗志,思思念念的可是这黄天后土?颤颤巍巍的抒写,感觉像岁月对它的温柔以待。周围的农户,顽皮的孩子,可有进去一探究竟?也许它像个老人,在那人来人往的嘈杂中酣睡,做梦长生。
整修前的秋风楼当时到达秋风楼,特意在网上了解了下秋风楼。才知,我们去的,历代帝王都来过。其实后土祠的地位比秋风楼要高很多,而秋风楼在后土祠内,是后土祠的一处建筑。这里不得不说下后土祠,后土指大地母亲,是我们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神。“皇天后土”中所说的“后土”指的就是后土圣母,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祠院坐北向南,现存山门、戏台、献殿、后土大殿、秋风楼等建筑。当然,其中以秋风楼最有名,一则是它可以登高远眺,以观黄河;二则是因为它高,黄河多次泛滥,它被淹的最少。而文人墨客都热衷于观楼题诗,感怀古今,所以秋风楼要知名的多。据《蒲州府志》记载,后土祠始建于西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而他的孙子也就是汉武帝,共有五次来这里祭祀后土。其中有一次出巡后土祠,正走到左邑县,途中传来南征(南越国)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看来闻喜也是2000多年的古城了!据了解,汉代至宋代历朝皇帝先后24次来此祭祀后土;后面比较有名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三次祭后土,宋代真宗皇帝两次来祭扫,他还为后土祠亲撰了萧墙碑,现仍完好地保存于庙内,是山西省名碑之一,为后土祠镇祠之宝。古代的帝王相信“皇天后土”,祭黄天就是在泰山,而祭后土,就是在后土祠。直到明清时皇帝祭祀后土的仪式,才迁徙于北京天坛,有些可惜!估计因为明朝皇帝不来此祭祀后土,导致明朝多次黄河泛滥,直到明末因黄河发难,流民增多,尤其是后土祠对面的陕西一代,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影响最广,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现在的秋风楼整修后的秋风楼,风景瑰丽,气势宏伟,已经是运城知名的旅游景点。怀思登高,凭栏而望,黄河奔涌而来,落日徐徐而落,对面陕西的司马迁墓昼夜为伴,一副大汉的历史尽收眼底,无限瞎想!“唐初四杰”中的王勃,杨炯都曾来此,不过遗憾的是,他们来时肯定没上过楼,没机会欣赏高处的美景。因为直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当时的荣河知县章同老先生筹集资金,将秋风楼油漆彩绘一新,并增修楼梯,从此人们才能登高远眺。要是没有章老先生,秋风楼也只能是“眼前有景观不得”,“此处空有秋风楼”了。
秋风吹落日,晚霞映孤楼终得此文,满身轻松,因较疏远,查阅较多;可惜最近未曾恭临,如今何景何情,只能假想。更是无法体会千古一帝汉武帝当时的心境,这里见证了他的一生,辉煌过后,终归尘土。满目望去,秋风瑟瑟,白云悠悠,草木皆黄,北雁南归,月受朝政之累,年复岁月之老,不免心有所感,便写下了《秋风辞》这千古文辞。他的伟大,不必多说;而他的文采,至今看来,也是历史名篇了!最后,就让我们以这首辞作为结尾,以示我们对这位千古一帝的尊敬吧。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