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易即良知分想吧·文学

中国不需要“匠人精神”!中国有庖丁精神。

2017-08-04  本文已影响1492人  盆小猪

(一)

这几天偶然读到几篇《匠人精神》的读后感,话题感十足,阅读量不赖。加之前段时间流行的《深夜食堂》,还有更早之前某大领导讲话提倡匠人精神,这匠人精神可谓风头正盛啊。

中国版的《深夜食堂》用黄磊一脸的奸商相和无处不在的广告植入来诠释工匠精神倒也颇有新意了。

小时候看日本动画片《一休》,里面出现的“匠人”这一称谓,是带有贬义的。日本等级观念尤其严重,匠人这类“贱人”何来“精神”可言?这都是后来的营销包装罢了。

日本侵华带回不少金银财宝,二战后的经济复苏有了这些做资本,很快完成了工业化大生产。本可以成为匠人的人成为了产业工人,本可以用心于手工艺制作的人沦为了大型机械的附庸。人的异化包含了精神的缺失,所以,社会需要给行尸走肉注入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匠人精神”。

工业化大生产也在食品行业蔓延。《美味大挑战》这样的漫画就是针对食品工业标准化、机械化、规范化所制造出来的饮食垃圾,在具体叙事中弘扬手工艺中的饮食文化。

不论社会怎样,味道这类留存于大脑最中心部位的记忆不会因环境而改变。所以,总会有人怀念那些被食品工业浪潮淹没的美味。

在经济上,有需求就有市场。在文化上,有摧毁就有捍卫。

因此,工匠精神复苏了。它站立在工业化洪流的冲击中,如同清晨的身理反应一般突出。

但是,同时,当工匠精神被资本讲述时,它便不再属于那群塑造出它的匠人们了!资本只会用工匠精神来向喜欢工匠精神这个调调的人推销贴着工匠精神标签的产品。真正传承这种工匠精神的手工艺人本来就生活在资本的叙事世界之外!

所以,如《匠人精神》的作者那样的资本家在日本文化中并没有资格去对“匠人精神”做出叙事。而《匠人精神》所讲述的匠人精神,只不过是资本家心中对能提供最大剩余价值的劳动力的意淫式幻想罢了。难道有些人就那么喜欢活在日本资本家的意淫里?

因此,日本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本来就是文化垃圾。中国不需要文化垃圾,因为当代中国已经有太多制造文化垃圾的人。

(二)

在日本文化中,日本匠人精神的意义何在?

日本文化在特定的层面,确实是洋葱文化。它没有自己固有的文化内核,都是一堆外来文化形态的堆砌。

但这个说法在文化学来看并不正确。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文化并不会被具体事件一层层扒皮,去找那个内核。而特定扒皮的方法可以证明全球几乎所有国家的文化都是洋葱文化。所以,洋葱文化并没有太大学术价值。

泊来文化形态内化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品格,需要一套特定的机制,而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行为是这套机制的根本。工匠精神就是泊来文化内化为日本民族精神的生活基础之一。

没有工匠的手工艺,就没有工匠精神。日本从中国学去各种手艺,如果没有工匠群体,这些文化都等于白学了。如果要工匠群体传承这些文化,前提就是一种专注、精研、关注细节的工作态度。

中国不需要通过手工艺人的劳动来保留一种外来文化。所以中国不需要工匠精神。

(三)

中国古代的工匠有怎样的精神呢?

首先,支持手工艺的理论体系合乎阴阳五行,合乎大道。

例如《北山酒经》就有这样一则材料:

然则伯伦之颂德,乐天之论功,盖未必有以形容之。夫其道深远,非冥按不足以发其义;其术精微,非三昧不足以善其事。

日本人也说什么XX道虽小技,可堪大道。但是日本文化的“道”在哪里呢?日本匠人精神从哪里去契合那个道呢?

中国古代文化的道在老庄那儿,在稷下黄老那儿,在易传那儿,玄学理学各有其“道”的渊源。日本有吗?日本没有。所以日本工匠精神的终极目标就吹的。但是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也不是推的。所以,中国不需要讲日本文化中的匠人精神,中国有自己的匠人精神。

然而,中国的匠人精神准确来说,不该叫“匠人精神”。

匠在中国,就是以木工代表百工。百工是墨家,墨家都绝迹了。中国哪儿来的匠人精神可言?

那些讲匠人精神的文本,都是来自那些文人官吏,这些人并没有亲身体会工匠工作的过程,所以这些人对工匠与道的关系的阐释都是隔岸观火、牵强附会。

工匠劳动形式的关键,在于手工艺,手工艺是以人的认知能力的提升为基础,这个基础通过人对劳动工具的运用来完成。运用劳动工具的目的是劳动生产,而劳动对象本身就包含可以被人力改变的内在因素。这个过程,就是庖丁讲的“以无厚入有间”。

为什么我说中国有庖丁精神,所以不需要日本的匠人精神?

因为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所以庖丁不是为了技术和手艺而专研技术和手艺,这与匠人提倡以技术入道是相反的方向。庖丁解牛的道,是养生养性的道,是缘督以为经的道,所以通过道,可以改变人的整个的生存状态。但是,并不是说庖丁一来就嚷嚷着自己要悟道。道不是要来的。庖丁解牛有个过程,有勤苦用心的专研,才能自然而然的体证大道。如果没有技术的媒介和依托,道体何以彰显?

这就是中国的庖丁精神。提倡庖丁精神,是让被资本扭曲得无道的社会重新有道可言。庖丁在古代社会就是贱民,没什么社会地位。在当今中国,一些私企产业工人和像贫道这样的厨子也毫无社会地位可言。但是,只有这些在体力劳动中的人,才能传承庖丁精神。只有这些人,才能真正体证道。他们中的许多人把自己的劳动当作修行。这些生活并不宽裕的人,最该被尊敬!

那么,中国有庖丁,也有庖丁精神,庖丁精神诠释着道,中国凭什么去弘扬日本人那儿的工匠精神?

就凭资本家需要工人像机器一样劳动,而不希望工人有求道的技艺!

(四)

西方国家有对手艺的尊重,但没有所谓的什么工匠精神。

以前跟去年世界排名第一的餐厅主厨Masimo学习。

Masimo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坐在池塘边,不停地向水中扔石子。有人问他为什么要一直不停地扔。他说,他想看到石子激起方形的水波。别人对他说,水波都是圆圈,没有方形。

Masimo说,他相信终有一天,这个小男孩可以掷出方形的水波。因为他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切梦想只要坚持不懈,都有可能实现。

于是,他说,厨师就应该像这个小孩,相信自己对料理的梦想终会实现,并能为之不懈努力。

这是工匠精神吗?不是。因为这碗鸡汤是要说明梦想,说明厨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那个小孩想不到方形的水波,他又哪儿来的这个梦想去坚持呢?

但是梦想可能实现,其实就是在说梦想也可能不会实现。不论实现与否,梦想还是要有。实现梦想的过程自然会带来收获,即使这个梦想无法实现。

故而在厨艺就是这样,厨师不知道自己的技艺究竟可以达到各种程度,但是没有目标和梦想也就没有前进的可能。

对比这些西方手艺人的思想,工匠精神其实没有梦想。因为工匠生活劳动的基础就是循规蹈矩,在这种劳动中孕育的梦想也就是按部就班,是追名逐利。而西方手艺人的梦想更多了些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

西方也没有工匠精神,西方的手艺的精神,是梦想。

(五)

庖丁精神和西方手艺人的思想的共通之处何在?

二者共通之处,恰恰匠人精神里没有!

这就是:as above, as below.

这句话是炼金术的名言。有过正规宗教学教育背景的人都知道,大多修行者也知道,只是表述方法各有差别。

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世界观:

世界的各个层面,从高到低,都是以同样的规则来构建。

这就是庖丁解牛得以证道的原因。这也是炼金术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这也是庖丁精神的意义所在。

任何手艺,任何劳作,本就是修行。修行是修自己的行,也是修自己的心,更是让自己的行为和技术的存在去体现和诠释道的内涵。这样,劳动中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被视为从属于技术或机器的工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